长期压力催生隐性疲劳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醒了之后还打瞌睡 体臭起疹慢病缠身 长期压力催生隐性疲劳
书中提到,隐性疲劳主要有6个表现:1.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或很快感到厌烦;2.看电视或手机时会不知不觉睡着;3.起床4小时后,依旧觉得疲倦和困乏;4.晚上睡不踏实,夜里醒来好几次;5.口唇与肋间生疱疹;6.有比较严重的体臭。作者认为,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可以帮我们判断是不是陷入了隐性疲劳的状态。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表示,“疲劳”是人们在劳作后积累的身体疲倦,而“疲劳感”则是“通过大脑传达的一种感觉”。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疲劳”和“疲劳感”不一致的情况。“疲劳”包括生理疲劳、疾病导致的疲劳、心理疲劳等。潘霄认为,隐性疲劳更接近于心理疲劳。
隐性疲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压力过大。潘霄解释,压力过载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血液涌向大脑,伴有心慌胸闷的感觉。“高压下,人的状态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引擎,随着油耗殆尽,人也会进入疲劳期。”身体上的疲惫容易缓解,精神疲劳则较难摆脱,逐渐累积就会让大脑昏昏沉沉。精神高压群体常常是隐性疲劳的高发群体,例如医护人员、飞行员等;随着社会竞争加剧,35~50岁的人患隐性疲劳的几率最高,这一阶段人群承受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难有全身心的放松;隐性疲劳还和学历水平成正相关,学历高的人大多从事脑力工作,更易造成精神倦怠,增加隐性疲劳的风险。
隐性疲劳不像身体疲惫那样容易察觉,这些人大部分时候生理状态、社会功能是良好的,因此会忽略对实际已经疲劳的大脑、精神进行必要的照顾,继而带来许多身心问题。比如,这样的人易患上胃炎、糖尿病、高血压、荨麻疹等,持续累积的疲劳感甚至会造成猝死。潘霄强调,绝对不能轻视隐性疲劳,一旦出现相应症状,就应寻找合适的办法调节,重点在于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重视睡眠质量。高质量的睡眠是缓解隐性疲劳最有效的手段,甚至有学者认为是唯一的手段。从身体机能的角度看,人在睡眠时能清除体内代谢垃圾,自主神经得到修复,帮助身体恢复精力,缓解疲劳。但是,现在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日积月累欠下不少“睡眠债”,睡眠的“质”与“量”无法得到保证,或者重“量”不重“质”。有的人虽然睡足了8小时,但反复起夜、噩梦不断,这样的睡眠质量是不高的。因此,缓解隐性疲劳,重点在提升睡眠质量。梶本修身建议,人们应当敦促自己在固定时间睡觉、起床,保持规律性,不要让睡眠变成一件混乱的事;睡前1小时不要看手机、刷视频,降低头脑兴奋度,可以读书、听舒缓音乐,或佐以香薰等助眠工具,让身体过渡到休息状态;睡前最好把白炽灯切换成柔和的暖光,通过外在的视觉刺激告知身体做好睡眠的准备。“有计划地睡懒觉”也是消解隐性疲劳的有益方式,可选择在节假日的前一天晚上提早1小时上床,第二天早晨推迟1小时醒来,来偿还“睡眠债”。
做到劳逸结合。大脑不能一直高速运转,也不能一直闲着,否则都会疲惫。平衡工作与休息,可以给自己划三道线:“茶歇线”,每工作2小时就休息十几分钟,可以喝水、喝茶,吃些水果、坚果补充能量,还可以和同事聊聊天;“午休线”,午饭后午睡一会儿,最好短于20分钟,有助减少身体负担,减轻疲劳感;“下班线”,工作最好都在单位完成,结束一天忙碌后应做到思维上的“断舍离”,尽量不想工作的事、少看工作消息,让身心“下班”进入休息状态。此外,工作过程中也可以脑力和体力劳动交替,给大脑喘息的机会,也能适度缓解疲劳,例如看文件时间长了可以去打印一下文件,写文件久了可以打打电话等。
处理好人际关系。成年人很多的精神压力来自人际关系,如家人因琐事产生的矛盾、爱人友人的情感牵绊、同事间的利益之争等,我们需要分配大量精力来整理这些复杂关系,甚至原本的生活或工作节奏被打乱,加重精神压力和疲劳感。潘霄建议学会“俯瞰”自己的人际网,提高自己的掌控力,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行左右;尽量降低期望,人生以自己为主;学会表达拒绝,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吃好运动好。营养均衡、绿色健康的饮食能增强免疫力,抵消压力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潘霄强调,易患隐性疲劳的人要控制食量,不要通过吃来缓解疲惫,尤其是减少油腻饮食,否则会加重身体负担,带来烦躁情绪。运动能减轻压力、愉悦心情,缓解隐性疲劳。运动时要专注,尽量不去想工作生活上的琐事,散步时别边走边看手机,让大脑放空,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疲劳。
受访专家: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潘 霄
本报记者 施 婕《生命时报》 2022-12-09 第1663期 第15版
书中提到,隐性疲劳主要有6个表现:1.对任何事都缺乏兴趣,或很快感到厌烦;2.看电视或手机时会不知不觉睡着;3.起床4小时后,依旧觉得疲倦和困乏;4.晚上睡不踏实,夜里醒来好几次;5.口唇与肋间生疱疹;6.有比较严重的体臭。作者认为,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可以帮我们判断是不是陷入了隐性疲劳的状态。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表示,“疲劳”是人们在劳作后积累的身体疲倦,而“疲劳感”则是“通过大脑传达的一种感觉”。实际生活中,有时会发生“疲劳”和“疲劳感”不一致的情况。“疲劳”包括生理疲劳、疾病导致的疲劳、心理疲劳等。潘霄认为,隐性疲劳更接近于心理疲劳。
隐性疲劳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精神压力过大。潘霄解释,压力过载时,人体的交感神经兴奋,注意力高度集中,血液涌向大脑,伴有心慌胸闷的感觉。“高压下,人的状态就像一个高速运转的引擎,随着油耗殆尽,人也会进入疲劳期。”身体上的疲惫容易缓解,精神疲劳则较难摆脱,逐渐累积就会让大脑昏昏沉沉。精神高压群体常常是隐性疲劳的高发群体,例如医护人员、飞行员等;随着社会竞争加剧,35~50岁的人患隐性疲劳的几率最高,这一阶段人群承受着家庭和事业的双重压力,难有全身心的放松;隐性疲劳还和学历水平成正相关,学历高的人大多从事脑力工作,更易造成精神倦怠,增加隐性疲劳的风险。
隐性疲劳不像身体疲惫那样容易察觉,这些人大部分时候生理状态、社会功能是良好的,因此会忽略对实际已经疲劳的大脑、精神进行必要的照顾,继而带来许多身心问题。比如,这样的人易患上胃炎、糖尿病、高血压、荨麻疹等,持续累积的疲劳感甚至会造成猝死。潘霄强调,绝对不能轻视隐性疲劳,一旦出现相应症状,就应寻找合适的办法调节,重点在于让大脑得到真正的休息。建议做到以下几点。
重视睡眠质量。高质量的睡眠是缓解隐性疲劳最有效的手段,甚至有学者认为是唯一的手段。从身体机能的角度看,人在睡眠时能清除体内代谢垃圾,自主神经得到修复,帮助身体恢复精力,缓解疲劳。但是,现在很多人长期睡眠不足,日积月累欠下不少“睡眠债”,睡眠的“质”与“量”无法得到保证,或者重“量”不重“质”。有的人虽然睡足了8小时,但反复起夜、噩梦不断,这样的睡眠质量是不高的。因此,缓解隐性疲劳,重点在提升睡眠质量。梶本修身建议,人们应当敦促自己在固定时间睡觉、起床,保持规律性,不要让睡眠变成一件混乱的事;睡前1小时不要看手机、刷视频,降低头脑兴奋度,可以读书、听舒缓音乐,或佐以香薰等助眠工具,让身体过渡到休息状态;睡前最好把白炽灯切换成柔和的暖光,通过外在的视觉刺激告知身体做好睡眠的准备。“有计划地睡懒觉”也是消解隐性疲劳的有益方式,可选择在节假日的前一天晚上提早1小时上床,第二天早晨推迟1小时醒来,来偿还“睡眠债”。
做到劳逸结合。大脑不能一直高速运转,也不能一直闲着,否则都会疲惫。平衡工作与休息,可以给自己划三道线:“茶歇线”,每工作2小时就休息十几分钟,可以喝水、喝茶,吃些水果、坚果补充能量,还可以和同事聊聊天;“午休线”,午饭后午睡一会儿,最好短于20分钟,有助减少身体负担,减轻疲劳感;“下班线”,工作最好都在单位完成,结束一天忙碌后应做到思维上的“断舍离”,尽量不想工作的事、少看工作消息,让身心“下班”进入休息状态。此外,工作过程中也可以脑力和体力劳动交替,给大脑喘息的机会,也能适度缓解疲劳,例如看文件时间长了可以去打印一下文件,写文件久了可以打打电话等。
处理好人际关系。成年人很多的精神压力来自人际关系,如家人因琐事产生的矛盾、爱人友人的情感牵绊、同事间的利益之争等,我们需要分配大量精力来整理这些复杂关系,甚至原本的生活或工作节奏被打乱,加重精神压力和疲劳感。潘霄建议学会“俯瞰”自己的人际网,提高自己的掌控力,不轻易被他人的言行左右;尽量降低期望,人生以自己为主;学会表达拒绝,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吃好运动好。营养均衡、绿色健康的饮食能增强免疫力,抵消压力给身体带来的副作用。潘霄强调,易患隐性疲劳的人要控制食量,不要通过吃来缓解疲惫,尤其是减少油腻饮食,否则会加重身体负担,带来烦躁情绪。运动能减轻压力、愉悦心情,缓解隐性疲劳。运动时要专注,尽量不去想工作生活上的琐事,散步时别边走边看手机,让大脑放空,能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疲劳。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很多强迫症未及时就诊04-30
- [事件]胆经-人体有条易堵路线04-30
- [事件]尿液就像身体的日记04-30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症04-29
- [事件]手脚突然变色 警惕雷诺现象04-29
- [事件]中风后记性不好能治吗04-29
- [事件]双脚为“高脂”报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压突然“爆表”04-28
最新文章
- [事件]很多强迫症未及时就诊04-30
- [事件]胆经-人体有条易堵路线04-30
- [事件]尿液就像身体的日记04-30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症04-29
- [事件]手脚突然变色 警惕雷诺现象04-29
- [事件]中风后记性不好能治吗04-29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9太阴阳明论...04-28
- [事件]双脚为“高脂”报警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