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带着气吃饭伤心脏

带着气吃饭伤心脏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2-13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焦虑性暴食引发肥胖 紧张升血压动脉硬化 带着“气”吃饭伤心脏


  受访专家: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 陈启稚 □主治医师 薛 超 

  □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杨雪岭

  本报记者 欧阳云霜

  《生命时报》 2023-02-03 第1676期 第18版


  吃饭的时候心情不好,心血管系统可能会遭殃。近日,《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发的一篇论文称,情绪化进食可导致心脏发生舒张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38%。

  研究中,法国洛林大学医学团队招募了1109名参与者,探讨三种饮食问题对心脏的影响。

  第一种是“情绪化饮食”,指人们在充满负面情绪时,容易控制不住自己,暴饮暴食;

  第二种是“外部因素进食”,指并非因为饥饿要吃东西,而是食物的气味、卖相等外部因素诱发了食欲;

  第三种是“过度控制进食”,这种人常常处在“节食”和“暴食”之间,为了控制体重而少吃,但又因为难以坚持而报复性进食。追踪调查13年后,研究者对参与者的心脏健康指标(包括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心室质量和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进行检测,发现情绪化进食与心脏舒张功能障碍风险增加38%有关;情绪化进食越严重,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也越快,意味着血管硬化程度越高。另外两种饮食问题对心脏功能也有影响,但并不明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陈启稚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已有不少研究证实,情绪化饮食与心脏病的其他危险因素有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论文研究者分析称,饮食引起的心脏受损,情绪起着重要的助推剂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薛超解释,压力、焦虑、愤怒、悲伤等负面情绪让大脑处于应激状态,激活了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增加了糖皮质激素合成和葡萄糖消耗,让人食欲大增,吃的高热量食物也更多。暴饮暴食或许可短暂缓解压力,让人获得一时舒适,但后患无穷,比如可导致肥胖、内分泌紊乱、高血脂等,最终影响心脏健康。这项研究首次表明,长期带着情绪吃饭,健康的心脏也会受伤。

  薛超表示,坏心情不仅会通过改变进食行为影响心脏,还有其他攻击方式。比如,焦虑、抑郁的人容易有吸烟、喝酒、睡不够睡不好、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另外,紧张、恐惧等情绪会导致肾上腺素升高,血管持续收缩,高胆固醇更容易侵蚀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高血压、冠心病等。

  研究者认为,情绪对饮食、心脏有深刻影响,为降低心脏病风险,进行情绪调节是必要的,方法可以总结为“三个M”:

  运动(Move)。定期锻炼,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如快走、跳操等,有助减轻压力,恢复身体能量,抵抗精神上的疲劳与脆弱。

  冥想(Meditate)。美国《饮食行为学》杂志刊登研究发现,冥想有助纠正暴饮暴食。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杨雪岭表示:“只需每天10分钟的练习, 提升感受力,就可以减少复杂情绪的‘打扰’。”比如,做呼吸练习,关注一呼一吸;也可以感受站着时双脚的压力、皮肤的温度、衬衫接触肩膀的感觉;还可以倾听环境中的声音,如鸟叫、风声等。

  正念进食(Mindful eating)。“通俗地说就是‘好好吃饭、认真吃饭’,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进食这件事上。”杨雪岭说。比如,注意观察食物的外形,闻它的气味,品味其在口腔中的质感和味道;吃饭时不要想东想西,也不要追剧、刷手机,这些坏习惯都会让你对“饱腹”的感知力下降。吃完后,默默感谢这份食物给自己带来的营养、健康,同时感受此时胃部充盈带来的满足感和愉悦,让积极的情绪盖过焦虑、愤怒和失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