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自知的人幸福指数高

自知的人幸福指数高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2-27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找准定位目标合理 心态稳定适应力强 自知的人幸福指数高


  受访专家: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 张 侃

  本报记者 张 芳

  《生命时报》 2023-02-17 第1680期 第15版


  人贵有自知之明,但这种境界并不容易达到。很多人把生活过得稀里糊涂,就与不了解自己有关。反之,若一个人对自己有客观、全面的认知,不仅身心更健康,人生也会更幸福。

  “自知之明”在心理学上有个对应名词——自我概念清晰性。自我概念中包含很多内容,比如性格(是外向还是内向、情绪起伏大不大、是否乐于交友等)、能力(在不同领域中,能做到什么事、不能做到什么事)、特长及其他优缺点等,对这些自我特点的认知情况,就是自我概念清晰性。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研究员张侃说,人是社会性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要在社会中完成,只有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才能设定合理目标,做到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委屈求全,脚踏实地地一步步实现目标,获得幸福。这就像是身处密林中的人,必须先找到太阳、辨别好方向,才有成功走出来的可能。许多研究也发现,自知者,心理状态更为稳定、健康。

  人生更加积极。对自我的认识越清晰准确,就越能理解所经历的生活事件,并从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感受,较少因负面事件形成持续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人格社会心理学公报》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高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人,生活幸福感较高。

  抗压能力更强。应对外界压力事件时,自我认知清晰的人,更善于根据外部情境调整并利用自己的优势,不仅明白自己该做什么,也知道自己能做什么,由此更好地应对。而自我认知较弱的人,因为不了解自己的价值和能力,难以对自我和外部事件做出准确判断,应对方法就会偏向消极,效果不佳。

  精神心理健康。自我概念清晰能降低一系列精神疾病风险,如进食障碍、自闭症谱系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例如,自我概念清晰性较低的人更易受到社会审美影响,觉得瘦才是美,以极端的标准评判和要求自己,疯狂节食,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进食障碍。

  研究发现,自我概念清晰性的发展随年龄推移呈现倒“U型”变化。儿童青少年时期,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个体开始逐渐建立自我认知;到了成年期,由于社会角色变化、社会关系复杂性增加,自我概念的发展将进入一个多变阶段,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摸索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进入中老年后,个人对自我的认知趋于平稳,可能达到“不惑”的状态,但也可能受到身体机能衰退和退休的影响,自我认知出现波动,特别是当健康出问题时,会经历新一轮的自我迷茫。

  由上述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在自我认知的形成期,家庭环境扮演着重要角色。通常而言,高质量的亲子关系、较优越的经济地位能提高青少年自我概念清晰性;在自我认知的调整期,社会参与度越高,越容易找到准确定位。总的来说,能接触更多领域、更多社会层面的人,更能摸清自己的位置。

  张侃认为,找准自我定位极为困难。在个人成长的每个阶段,无论自身或周围环境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必须反复调整认知,才能“无限递进”地接近自我的最佳定位,甚至直到老年阶段,仍要根据身心变化,修正生活目标。任务虽难,却也并非无法。张侃说,有三条“路径”可以帮助你了解自己。

  进行多方位衡量。没有比较就没有定位,自我认知也是如此。就像高考时选择报考的大学,既需要跟别人横向对比,也要跟自己纵向对比,通盘考量个人的成绩和能力,同时参考身体状态、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获得全局视角。需要注意的是,当你对自己的认知与他人反馈的看法存在矛盾时,虽然多数情况是自我认知出了问题,但仍建议先换一个参照系,看是否会产生同样的问题。比如,你在一个单位被认为不好相处,但在另一个单位却没有这种情况,就不要贸然给自己扣上“不易相处”的帽子。

  借鉴长辈的经验。俗语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从心理学角度看,一个人儿童时期的心理特点、个性倾向,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其长大后的样子。诸如“龙生龙、凤生凤”的说法,若从家庭环境影响的方向理解,同样说得通。这可以帮助个人判断自己可能具有怎样的特长,适合设定什么样的发展目标。

  参考科学的量表。心理学上有很多量表借鉴,比如职业人格测试等,能针对一个人的脾气秉性等给出合适的求职建议;也有比较成熟的个性分析量表、个人优势问卷等,其结果也可以作为认识自我的一种参考。

  张侃最后强调,没有哪种方法能够确保准确无误,任何手段都不宜过度依赖,要综合应用,在摸索中慢慢理清自我,找到定位。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