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高血压低龄化引人忧

高血压低龄化引人忧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4-12-12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喂养不当催生肥胖 精神紧张收缩血管 高血压低龄化引人忧


  受访专家: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陈 涵

  本报记者 王冰洁

  《生命时报》 2024-11-22 第1850期 第2版


  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疾病曾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病”,但如今在多国均呈现低龄化趋势,尤其是高血压。近期,美国心脏协会发表的研究发现,约1/7美国儿童青少年(8~19岁)已患或即将患上高血压,近23%的青年人(18~39岁)已患高血压。我国情况同样不容乐观,《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数据显示,儿童高血压患病率达到14%左右;另一项研究显示,我国35~49岁中青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达26.2%,增速明显高于老年人,但不少人“不自知”。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陈涵告诉《生命时报》记者,除去家庭遗传因素的影响,高血压低龄化或与三大因素相关。

  喂养“高压”。喂养方式不当是儿童高血压的重要诱因之一。家庭食物环境对饮食偏好的养成影响重大,如果家长偏爱咸香麻辣的“重口味”,或喜食甜食、油炸食物、常外出就餐,孩子也会“有样学样”,陷入“高钠低钾”的饮食模式。若是蔬果再摄入不足,血压便可能变高。

  学业“高压”。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学生考试成绩,大大缩减在校户外活动时间,“课间十分钟”被挤占,肥胖和超重儿童青少年比例大幅增加,高血压风险随之增高。在“双减”政策下,这一现象有一定改善,但在“教育焦虑”下,很多孩子仍戴着应试的隐形枷锁。

  生活“高压”。在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的状态下,交感神经功能持续兴奋,会造成血管收缩,使血压处于较高状态。而且,压力常催生不健康生活方式,比如饮酒、熬夜等,再加上久坐不动、超重肥胖,高血压的发病年龄不断提前。临床中,不少中青年初发高血压是不健康生活方式引发的。

  从出生开始,收缩压、舒张压会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加,逐渐接近成年的正常水平。若儿童时期的血压已偏高甚至高出正常值,而未得到及时控制,累积的伤害会大大增加各类心脑血管病、肾脏病的早发风险,一生中“与病共存”的时间更长,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因此,高血压防线要提早至“低龄”。

  家长矫正观念。孩子养得“胖”不等于养得“好”。家长需增强健康意识,谨防过度喂养,尤其是少提供“三高”食物、不要饿了就给零食,并以身作则,让孩子从小养成规律三餐、清淡饮食的习惯。此外,广告营销对儿童青少年饮食偏好也有较大影响力。有关部门应加大监管力度,限制不健康食品的广告宣传。

  儿童高血压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家长最好从3岁开始对其进行日常监测,男孩收缩压控制在“年龄×2+100(单位:毫米汞柱)”以下,女孩收缩压为“年龄×1.5+100”以下;舒张压均为“65+年龄”以下;学龄期儿童不应超过120/80毫米汞柱。如出现高血压,建议第一时间就诊,排除肾病、内分泌疾病、脑部肿瘤等疾病风险。

  校园加强宣教。学校需合理安排课程,每天至少留出60分钟的自由活动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中高强度运动;定期开展高血压等慢病防控知识“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同时,食堂需做好营养搭配,减少高盐高糖、油炸油煎食物的提供,增加蔬果的供应。

  社会共同行动。往往是生病后,人们才开始重视血压管理,但也有人自认年轻,不重视、不作为。这种健康意识淡薄的问题,需在社会层面加强应对。企业、医患、媒体需协同作战,从职工筛查、患者教育、媒体科普等角度出发,加强公众的健康管理,从根本上提升血压控制率。

  此外,基层医疗机构需提高对“低龄高血压”的诊疗水平。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知晓率低、易被忽视,社区医院等基层医疗机构的首诊十分重要。建议医学界出台一套规范的儿童青少年高血压基层诊疗方案,加强基层与专科医院的联动,让基层有规可循、实现技术提升。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