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三组肌肉支配全身运转

三组肌肉支配全身运转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5-2-25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心肌推进循环,骨骼肌主导运动,平滑肌调控脏腑 三组肌肉支配全身运转


  受访专家: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张一民

  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 刘 芳

  本报记者 虞 晔
  《生命时报》 2025-02-07 第1869期 第1版

  俗话说,存钱不如存肌肉。全身有600多块肌肉,合起来占体重的35%~45%,按照功能可分为平滑肌、骨骼肌和心肌三种,该存的到底是哪一种?想搞清楚这件事,首先要明白不同肌肉都在管理哪些事务。

  心肌:不疲倦的发动机

  心肌,顾名思义,是长在心脏里的肌肉,每天通过规律地收缩、舒张推动血液循环。心肌收缩时,心脏将血液挤出,使其输送到全身各处,为器官、组织以及心肌本身供应氧气和营养,同时运走代谢废物;舒张时,心脏将血液抽回,准备下一次泵出。它的性格十分“自主”,不依赖外部神经的调控,因此能“情绪”平稳地维持高效工作,但也免不了受到一些刺激,造成心脏“怦怦乱跳”,比如衰老、剧烈运动、摄入咖啡因、情绪紧张等。如果刺激过了头,就可能出问题。

  虽说“人老心不老”是长寿秘诀之一,但随着年龄增长,心肌的衰老无法避免,会出现功能减退等,心脏疾病风险大大增加,感染等因素则会加速这一进程。其中,代谢紊乱的影响不容小觑,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吸烟酗酒、高油高盐饮食等不良习惯,会增加“三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的风险,阻碍血液流动,造成心肌缺血,引发胸痛、胸闷、气短等症状。一旦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肌得不到任何血液供应,便会坏死,无法挽回。在基础病的长期影响下,老年人的心肌“阅历丰富”,往往会另修“小道”,比如发展出侧支循环保护(即主动脉发生阻塞后,激活旁侧血管助力供血),但部分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缺血,没有侧支循环保护,往往更为严重。

  除了衰老外,心肌还可能“感冒”,即心肌炎,常由病毒、细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发,初期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发病后会出现胸闷、心慌、疲乏等症状。由于近期流感频发,一旦感冒后感觉心脏持续不适,应尽早就医检查。

  航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刘芳表示,心脏不知疲倦地跳动,保护心肌就需要好好“放松”。首先,维持健康体重,保证正常的血压、血糖、血脂水平,避免冠心病的发生;其次,给心肌派点活儿,让它得到规律锻炼,动静结合,喜动的人可进行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等,喜静的人可以冥想。再次,给心肌充足的营养,尤其是新鲜蔬果、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如深海鱼、坚果等),“伤心”的盐、糖、油需分别控制在每日5克以下、25克以下、25~30克。此外,从30岁起定期检查心电图、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结合自身情况,40岁开始每年增加心脏彩超、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生活中一旦出现心脏不适,及时就医。

  骨骼肌:听指挥的运动员

  常说的腹肌、臀肌、胸肌等都属于骨骼肌,是机体内质量最大的肌肉群,可在大脑控制下牵动骨骼做出各种动作,就像是操纵木偶的丝线,从举手、站立到快速奔跑,每一个动作都离不开它们的通力合作。而且,在骨骼肌的持续收缩和舒张中,它的“邻居”骨骼感受到力学刺激,会促进骨量生成,减少骨量丢失,从而防范骨质疏松。骨骼肌还是一个“热心肠”,到处都有它帮忙的身影。

  骨骼肌质量越大,机体代谢率越高,越不易“中年发福”,而且在皮肤因衰老变松弛时,骨骼肌的“填充”效果会让人看起来更紧致。除了美观外,临床常说“练肌肉就是在降血糖”,说的也是骨骼肌。正常情况下,餐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时,胰岛素会将血糖“搬运”到骨骼肌内,转化成200~300克肌糖原。骨骼肌越多,肌糖原的储存库越大,“降糖”效果就越好。下肢骨骼肌还是心肌的一大帮手,肌肉越发达、收缩越有力,越容易把静脉血压回心脏,帮心肌分担压力,促进血液循环。

  骨骼肌的性格是“遇强则强、越练越有”,必须经历肌纤维撕裂、自我修复才能成长,通常在30岁左右达到巅峰,此后若缺乏规律锻炼,便会以每年0.5~1公斤的速度流失,流失到一定程度时,骨质疏松、跌倒等问题都会接踵而来。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张一民表示,不少因素会加速骨骼肌流失,一是蛋白质摄入不足,肌肉得不到充足的修复原料,甚至被当成燃料消耗供能,出现萎缩;二是缺乏运动,长期久坐、不运动使得骨骼肌用进废退;三是过度运动,运动刺激能增加肌纤维力量和体积,但是不能过度,若负重超过肌纤维承受的张力,会导致其受损。

  留住骨骼肌,一是要增加库存,二是减少流失。抗阻运动是达成目标的最佳方法,建议成年人每周至少进行2次力量训练,并适当结合慢跑、快走、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65岁以上老年人每周至少进行3次,首选自重训练,比如深蹲、俯卧撑,也可用哑铃、弹力带等工具给动作增加一些阻力,且需戴好护膝、护踝等护具,以免受伤。练到位,吃也要跟上,尤其是蛋白质,建议每公斤体重每日摄入1.2~1.5克蛋白质,100克瘦肉(一巴掌大)约含20克蛋白质,100克鱼肉约含18克;100克鸡蛋(两个)约含13克,大家可按需选择。

  平滑肌:机体内的大管家

  平滑肌广泛分布于消化道、血管、呼吸道、泌尿系统等内脏器官中,相当于“内务管家”,通过缓慢而持久的收缩维持内脏的正常运作,比如推动食物在胃肠道中移动、通过控制血管收缩和舒张调节血压。虽然平滑肌不易疲劳,但会悄悄“变质”,引发各种问题。

  痉挛引疼痛。绞痛是平滑肌痉挛,即“超速运动”的典型表现,比如腹部绞痛、胆绞痛、痛经、肾绞痛,常伴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可由胆囊炎、急性肠胃炎、输尿管结石等引发,尤以妇科、泌尿科、肝肠科多见。一旦出现这类绞痛,或预示着机体内有相关的病理性改变。

  使血管变脆。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疾病,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等会加速血管老化,过程中平滑肌也会不断增生并产生结缔组织,使血管变脆、变硬,最终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

  蠕动变困难。在衰老影响下,肠道平滑肌会逐渐萎缩,常引发排便困难。于是,不少人会服用有致泻成分的药物,反而对胃肠道产生强烈刺激,加重平滑肌功能障碍。此时,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比如早起排便、一有便意就排;同时每天至少喝1500~1700毫升水、多吃粗纤维食物,并适量进行太极拳、散步等运动,带动平滑肌蠕动。

  持续性增生。在雌、孕激素的周期作用下,子宫平滑肌可能出现持续性肥大,长期可形成子宫肌瘤,主要影响30~50岁女性,往往是体检时偶然发现的,没有明显症状。无症状、较小的子宫肌瘤,可每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病情较重者或需手术治疗。

  三种肌肉各司其职,衰老并不会专门针对其中一种,而是“全面打击”。因此,生活中要牢记“肌”不可失,“失”不再来,除了控慢病、补营养、做运动外,还需做好日常检测,比如用双手拇指与食指环绕小腿最大周径,如果小腿围刚好合适或小于“指环”,说明肌肉流失风险增加,需及早就医,进行针对性防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