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失独家庭过百万关注失独父母
【byb.cn】 (来源:北京日报)现代人的生命是坚强的,目前,北京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81.12岁。但同时,现代人的生命又是脆弱的,一场车祸、一次重病甚至一个轻生的念头,就会让鲜活的生命凋零。这对突然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来说,打击尤为沉重。
根据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数据推算,我国15岁至30岁年龄段的死亡率约为40人/10万人,全国“失独”家庭已超百万个。
为帮助这些“失独”家庭渡过难关,国家几年前就发布了《关于印发全国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试点方案的通知》。北京准备实施安康计划、暖心计划,体现了对“失独”家庭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政策上的关怀。除了经济上的支持,这类家庭还需要精神方面的关注,以缓解他们的孤独、封闭、自卑心理。
“失独”父母通常封闭心灵
“与死亡俱来的一切,往往比死亡更骇人:呻吟与痉挛,变色的面目,亲友的哭泣,丧服与葬仪……”弗兰西斯·培根《论死亡》中的这段话,可谓“失独”者的写照。
60多岁的张老太现在孤身一人,一年前,她35岁的儿子因车祸去世,体弱多病的老伴儿不堪打击,跟着离开了人世。张老太整日以泪洗面,“害怕黑夜,吃不好、睡不下,不知道明天该怎么过”。
2010年的母亲节,曾是陈女士最开心的一天,儿子给她买了礼物,还陪她一起吃团圆饭。第二天,儿子因工遇难。两年来,她和丈夫体重剧减。
“失独”父母被迫改变了正常的生活轨迹与生活模式,沉溺于个体的痛苦命运而无法自拔。他们大多情绪抑郁、压抑、自闭,精神极度敏感和脆弱,性格甚至发生改变。甚至自称是精神残疾者。“失独”父母承受的严重心理困扰,就像弗兰西斯·培根所描述的那样,伴随死亡的东西比死亡更可怕。
一句不经意的话可引发痛苦
不少“失独”父母表现的很坚强,他们照常上班、购物甚至和朋友聚会,看似过得 “还可以”。事实上,他们隐藏了自己真正的伤痛感。他们认为,痛苦只有自己默默忍受,别人无法分担。
白天的时候,王先生总是西装革履,体面地工作。晚上回到家里,他成了另外一个人,经常抱着孩子的骨灰盒哭泣,他认为家里给了女儿太大的学习压力,导致其坠楼而亡。
还有一位母亲,儿子在上班途中遭遇车祸不幸去世,她用了3年时间才学会面对现实,并努力参加朋友聚会。但当一位久违的朋友随意说了一句“你的气色比以前好了一点儿”时,她却自责地痛哭一场,觉得不该气色好。不少“失独者”都有过这样的心结:买一件衣服或外出吃顿饭,都会觉得对不起孩子。
张女士喜欢跳舞、搓麻,结交了不少朋友,每当有人问起她儿子孙子情况时,她都说:“出国了,忙,回不来!儿子媳妇是丁克族,不要孩子。”她的儿子在8年前因病去世,看着别人显摆子女买来的衣服,她的心总会揪着疼。
“失独”父母总是处于承受巨大压力与寻求释放情感的矛盾中,无力走出痛苦的泥潭。每到节日触景生情,他们都会躲亲避友。但“失独”父母最需要的是亲友的关怀,只有借助外界的力量,他们才能逐渐走出痛苦。关注“失独者”需要技巧,一句不经意的话语或不引人注意的事情,都可能引来这些父母的心理痛苦反应,尤其是那些创伤事件发生不久的父母反应会更强烈。在他们面前,不要刻意谈及自己孩子怎样怎样,也不要在“失独”家庭创伤敏感日聚会等。
寻求心理帮助更需勇气
“失独”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导致人们出现认知狭窄、不安全行为,甚至自伤、自杀。如果“失独”父母居丧反应严重、持续时间长、抑郁焦虑、生存观改变,可能就是一种疾病了,要勇于求助专业帮助。
有位父亲开车时发生车祸,坐在副驾驶座上的儿子当场死亡,孩子后事尚未处理完毕,父亲就选择了自杀。假如周围人能够意识到父亲可能出现的危险行为,或父亲有寻求心理帮助的意识,悲剧也许可避免。
众多研究表明,灾难或重大家庭生活事件发生较长时间后,一些人仍会受到原有事件的影响,出现抑郁、恐慌、睡眠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生活与工作,罹患一种被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疾病。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很多精神心理问题多与先前的心理创伤未有效修复有密切联系。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面对伤痛,我们要勇敢地寻求专业心理帮助。北京、大连、重庆、武汉等地,现在都有一些“失去独生子女家庭自救团体”、QQ群,他们抱团取暖,在称呼对方时都会在姓氏后加上“妈妈、爸爸”,以此强化着那个特征——我们是曾经被叫做妈妈、爸爸的人。这也足以说明“失独”家庭需要释放情感痛苦。求助是积极的应对困难的方式,寻求心理帮助更需要勇气和信心。(供图/CFP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心理咨询师 徐东)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