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气血形志篇第二十四

精读黄帝内经气血形志篇第二十四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2-10-29 06:47

  【byb.cn】气血形志篇,啥意思呢?如果我把这四个字拆开,你就明白了,气、血、形、志,讲的是这四个方面的病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及处置方法。本篇,是我解读《黄帝内经》以来,最短的一篇,但短并非不重要,它解决了人体十二经络相互之间互来表里的关系,以及气、血的分布,因而对我们诊治疾病相当重要。


byb.cn

精读黄帝内经气血形志篇第二十四


  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气少血。此天之常数。

 

  足太阳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

 

  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也。

 

  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形苦志苦,病生于咽嗌,治之以百药;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是谓五形志也。

 

  刺阳明,出血气;刺太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


  【点评

  ①伺之所欲,伺侯在旁边,看看病人想做什么。意指观察病情。

 

  ②欲知背俞,想要知道背俞穴的位置。

 

  ③即以两隅相拄也,此句话意为,用草棍搭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yú],角

  拄[zhǔ],支撑


  ④是谓五脏之俞,关于五俞穴,过去的测量方法比较原始,且不准确,大家可以参看本站经络穴位库的相关链接:http://www.byb.cn/zhenjiuxuewei.aspx?issearch=1&name=&zhuzhi=&guijing=&tedian=%2CB%2C&tedianA=on,会有惊喜的结果。


  ⑤病生于咽嗌[yì],咽嗌,解剖名詞。即咽,出《素問·血氣形志》。《喉科約精》:“咽之低處名嗌。


  ⑥病生于不仁:不仁,指肌肤肢体麻木,不灵便。


  ⑦治之以按摩醪药:醪药,酒药。《素问·血气形志论》:“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 王冰 注:“醪药,谓酒药也。”


  ⑧刺太阳,出血恶气:恶[wù],讨厌,憎恨,此处理解为,不要“伤”了气。下同。


  【整段翻译


  人身各经气血多少,是有一定常数的。如太阳经常多血少气,少阳经常少血多气,阳明经常多气多血,少阴经常少血多气,厥阴经常多血少气,太阴经常多气少血,这是先天禀赋之常数。


  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为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为表里。这是足三阳经和足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太阴心经为表里,手少阳三焦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为表里,手阳明大肠经与手太阴肺经为表里,这是手三阳经和手三阴经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现已知道,疾病发生在手足阴阳使二经脉的那一经,其治疗方法,血脉雍盛的,必须先刺出其血,以减轻其病苦;再看看他想干嘛,根据病情的虚实,然后泻其有余之实邪,补其不足之虚。


  要想知道背部五脏俞穴的位置,先用草一根,度量两乳之间的距离,再从正中对折,另一草与前草同样长度,折掉一半之后,拿来支撑第一根草的两头,就成了一个三角形,然后用它量病人的背部,使其一个角朝上,和脊背部大椎穴相平,另外两个角在下,其下边左右两个角所指部位,就是肺俞穴所在。再把上角移下一度,放在两肺俞连线的中点,则其下左右两角的位置是心俞的部位。再移下一度,左角是肝俞,右角是脾俞。再移下一度,左右两角是肾俞。这就是五脏俞穴的部位,为刺炙取穴的法度。


  形体安逸但精神苦闷的人,病多发生在经脉,治疗时宜用针炙。形体安逸而精神也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肌肉,治疗时宜用针刺或砭石。形体劳苦但精神很愉快的人,病多发生在筋,治疗时宜用热熨或导引法。形体劳苦,而精神又很苦恼的人,病多发生在咽喉部,治疗时宜用药物。屡受惊恐的人,经络因气机紊乱而不通畅,病多为麻木不仁,治疗时宜用按摩和药酒。以上是形体和精神方面发生的五种类型的疾病。


  刺阳明经,可以出血出气;刺太阳经,可以出血,而不宜伤气;刺少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太阳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少阴经,只宜出气,不宜出血;刺厥阴经,只宜出血,不宜伤气。


  总结:气血形志篇,主要论述了五个意思,


  第一段,说的是名经脉的气血关系,不管是多气少血,还是多血少气,总而言之,对我的实践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因为有学者发现,《内经》中,关于此论点的叙述很乱,甚至是相互背离的观点;


  第二段,说的是12经络之间表里的关系。什么是表里呢?我们睡觉盖的被子,露在外面的是表,贴着我们身体的是里,其实,所谓的表里,就是《内经》的阴阳学说的体现。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统一体,


  第三段,说的是背俞穴的位置,指出了测量方法,看似操作方便,但实际上运用上还是不便。


  第四段,说的如何运用砭、针、灸、药、气功、按摩等治病的方法,这也是本篇的核心之处。


  第五段,就是以针刺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总之,气血形志篇尤其是第四段,对于指导我们的医疗实践,还是有一定的帮助,但在诊断时,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不可完全照着书本来这样就失去了中医辩证治病的精髓。


  记住,最高明的中医,永远是因人因地因时制宜!而非按西医教科书上的标准答案去做。因为,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是不同的!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