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精读黄帝内经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3-2-25 10:14

  【byb.cn】上一篇,我们结束了对疟疾病的解读。本篇开始研讨气厥论。那什么是气厥呢?先给大家看一段定义。气厥,病理名词。指气逆。《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变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由于气病所引起的厥证。有气虚、气实的不同。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微等,类于低血压或低血糖的昏厥。气实而厥,每因暴怒气逆所致,与“薄厥”同义。总而言之,气厥,主要是因人生气而引起的。


byb.cn

精读黄帝内经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大家都听说过“气滞血瘀”这个名词吧?这是中医特有的名词,在情致致病上,中医有独特的看法。而西医则很少涉及于此。我们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能遇到不顺心的事,面对不顺,我们应该怎么做?是否能看得开,淡然处之,这点很重要。好多人的病,都是气的,这种例子,我见过多了。世界上,但凡健康长寿之人,都是心胸豁达之人,为生活一点小事纠缠不清,钻牛角尖,到头来,别有做错的事,自己买单。


  【原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庢。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为沉。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也。


  【点评】本篇主要论证各脏器之间寒热转移所产生的疾病。

  ①饮一溲二,溲:小便。

 

  ②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病名。水流肠胃,上及肺部之疾患。证见疾行时肠鸣,喘不得平卧,两足皆肿。《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囊浆,水之病也。”王冰注:“肺藏气,肾主水,夫肺寒入肾,肾气有余则上奔于肺,故云涌水也。”《儒门事亲》卷六:“病涌水证,面黄而喘,两足皆肿,按之陷而复行,行则濯濯有声,常欲饮水,不得睡卧。”


  ③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惊衄(nǜ ):证名。脾移热于肝所致惊而鼻中出血之证。《素问·气厥论》:“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王冰注:“肝藏血,又主惊,故热薄之则惊而鼻中血出。”《圣济总录》治用伏龙肝汤。


  ④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鬲消:病证名。鬲通膈,即膈消。因心肺郁热传化而致。主要证见心烦、膈满、消渴、多饮等。《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


  ⑤肺移热于肾,传为柔庢,柔庢:痉病以颈背强直,角弓反张为主证,有汗出者为柔庢。


  ⑥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肠澼(pi ):中医古病证名,大便脓血之病证,可见于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痔漏等肠道疾病。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澼,(音pi 僻),便泄脓血。杨上善《太素·调阴阳》注云:“澼,音僻,泄脓血也。”


  ⑦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溺血:证名。指尿中有血。《素问·气厥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lóng],溺血。”又有溲血、尿血等名。溺血通常随尿排出,多无疼痛。参见溲血、尿血等。

  ⑧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口糜: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说:“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尔后历代医家对此病亦有所论述。发生于小儿者,以1岁内婴儿或不满月婴儿多见,又称鹅口疮、燕口疮、白口疮、雪口。发生于成人者,往往继发于伤寒、大面积烧伤或烫伤、泻泄、糖尿病、原发性免疫缺陷,以及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的患者。


  ⑨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虑瘕:即大肠癌。


  ⑩善食而瘦,以谓之食亦,食亦:主要病机是由胆胃燥热所致:“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说:“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主要表现有:吃的多,容易饥饿,形体消瘦,倦怠乏力,大便干燥。治疗以养胃阴,清燥热为主。


  11、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是指鼻流浊涕,如泉下渗,量多不止为主要特征的鼻病。常伴头痛、鼻塞、嗅觉减退,鼻窦区疼痛,久则虚眩不已。是鼻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亦有“脑漏”、“脑砂”、“脑崩”、“脑渊”之称。


  12、传为衄蔑瞑目,衄衊(nǜ miè) :病证名。出《素问·气厥论》。衄指鼻血,衊指汗孔出血。因热盛而迫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孔为衊。《圣济总录·鼻衄门》:“胆受胃热,循脉而上,乃移于脑,盖阳络溢则血妄行,在鼻为衄,在汗孔为衊。二者不同,皆热厥血溢之过也。”张景岳谓衄、衊皆指鼻出血,二者有轻重之别。《类经·疾病类》:“衄衊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衊。”参见衄血有关各条。


  13、。故得之气厥也,气厥:病理名词。指气逆。《素问·气厥论》:“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变衄衊瞑目,故得之气厥也。”由于气病所引起的厥证。有气虚、气实的不同。气虚而厥,症见眩晕昏仆,面色淡白、汗出肢冷,气息微弱,脉沉微等,类于低血压或低血糖的昏厥。气实而厥,每因暴怒气逆所致,与“薄厥”同义。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痈肿和少气。

  脾移寒于肝,则痈肿和筋挛。

  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

  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病的症状是饮水一分,小便要排二分,属无法治疗的死证。

  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病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甚坚硬,但因水气留居于大肠,故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样,这是水气之病。

  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

  肝移热于心,则引起死亡。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鬲消。

  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庢。

  肾移热于脾,日久渐成虚损;若再患肠澼,便宜成为无法治疗的死症。

  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

  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至口舌糜烂。

  小肠移热于大肠,则热结不散,成为伏瘕,或为痔痔。

  大肠移热于胃,则使人饮食增加而体瘦无力,病称为食亦。

  胃移热于胆,也叫做食亦。

  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而成为鼻渊,鼻渊症状,是常鼻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至鼻中流血,两目不明。

  以上各种病症,皆由于寒热之气厥逆,在脏腑中互相移传而引起的。


  【总结

  本文多次提到“移寒于......或者移热于......”,这里的寒和热指的是什么呢?寒,是指人体受到的寒气,滞留在体内;而热,一部分相当于西医的炎症,一部分是人体为了驱除体内的寒气而产生的热量。比如,我们淋雨受寒了,会发烧,这个热,并非是炎症,而是身体在驱除进入体内的寒气而产生的热。所以,本文在强调寒热在体内的转换过程,要客观地看待。


  本文之所以说是气厥,就是讲人要做到少生气和不生气。其实,不生气这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调理的客户中,就有一些人很爱生气,凡事总想不开,常常是为别人的错误来买单。时间长了,病就来了。为什么他的病总好不了呢?性格使然,太认真,太较真,这种性格伴随他一生,病也就伴随他一生。所以,如果有些人,病总调理不好,先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爱生气。不改掉这个毛病,身体就会一直病下去。


  气从何来,肝!目前正值春季,主肝,正是肝阳上亢的季节,此季节,人最容易发怒。所以,我们需要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