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裕民:喧闹的医院&300万国人过早死
【byb.cn 】(来源:何裕民博客)我经常被邀请去各大医院会诊,看看病人,感触越来越深!说今天的医院如同喧嚣的车站码头,集市菜场,一点不为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应该十分庄重、宁静、神圣的生命休整场所,却比什么地方都来得喧嚣浮躁。
2015年春节前与几位老医生一起吃饭,一位著名大医院退休了的老院长,年过80旬,因肺部感染,住了一次自己曾经一手管理并发展起来的医院,感慨万千!有学生辈的院领导来看望他,并谦虚地咨询他意见。他说他直摇头,今天的医院,看不懂,看不懂!不能接受,完全不能接受。这哪像是医院,就像是城乡结合处的农贸市场!
其实,这只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集体无意识地喧嚣,个个焦躁不安,踮起脚尖拼命追赶,却不知赶往何处,因而神魂不宁,身心分离。其结果是百病倍增,医院人满为患。不是吗?就在前不久(2015年1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了《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该权威报告称:超过300万中国人过早(70岁以前)死于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问题。
三年前(2012年1月),陈竺还在卫生部部长任上时,呼吁要警惕“中国正处于慢性病井喷前期”。同月(仅稍早于此),世界银行发出“慢性病在中国已进入高增长状态”的警示。而在当年官方召开的关于慢性病防控的会议上,专家报道说中国每年新增慢性病患者1000万人,每天都有18000人因为慢性病而死亡。慢性病“井喷”之严重性,可见一斑。而且,据权威专家分析,这些慢性病患者中的绝大多数(占70%以上),生病都是病人自身“创造”的。
很明显,大医院林立,人满成灾,300万人早死,都只是透出一个讯息:中国人到现在还是没有活明白——平素不尊重自己的命及自身康健;生了病,只会(或者说“只能”)把命交给那些并不那么可靠的医院、医生及药物。而对加强自我防控,包括开发自我防范疾病能力,无动于衷!须知,医生及医院可靠与否,也可以从医生自己的平均寿命看出来。他们都没法活得比常人长(至少有研究揭示:西医师的平均寿命短于当地大众的期望寿命;而中医师长于期望寿命),那你又凭什么将生死大事及疾病管控权完全交给他们!
记得70年代时,我们刚刚做医生,偌大的龙华医院次序井然,静悠悠的,病人也不少,但远未人满为患。上海其他一些大医院的情况也差不多。当时,人们生活的并不怎么富庶,但却比较安逸,心态相对平和。
而今天你到上海的任何一家大医院,都会憋得喘不过气来。提着CT片,匆匆而行的,宛如最热闹的大街上赶着上班的人们。病房的过道上,临时病榻挤满了所有空间。今天,只要是大医院门口,一定是车辆最堵的,交通拥塞,往往寸步难行。只要是大医院,里面一定是沙丁鱼样的人罐头,人挤人的。只要是大医院,都是充满了喧闹和焦躁的。
我2013年底去了加拿大,在温哥华市特地去了列治文中心医院(该医院类同与上海的区中心医院),多年前还去过巴黎及伦敦的一些大医院,这些医院的宁静、安详而有序,使我想起了70年代的龙华医院(尽管当时龙华医院的硬件差多了)。对比之下,简直无语!
现在,一切都过去了,医院彻底“焕然一新”了!中国大城市中,最豪华的也许就是大医院了,最繁忙的也是大医院了,最喧嚣的或许还是大医院了。而且,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天天与高精尖医疗设备及医疗健康知识打交道的医生,他们的命却也都不长,低于当地的期望寿命。
一种解释是:较之70年代末,人口的确是增加了。但是生病的比率却呈现出几何级数般的倍增,人口充其量只是加法式的略增而已!
这里面,难道没有更深层次的因素值得我们好好检讨、好好分析、好好反思一番吗?
至少,我们要大声地说:就医院和医疗来说,问题太多了!笔者曾以今天的医学本身“病了”为题,发表过刺耳的批评!她病得不轻——她的导向错了,价值观错了,她的导向就是治“好”病(须知,很多病是治不好的,因此,哈斯廷斯中心强调要从对疾病的“治愈”,转向对患者的“呵护”),她的评价硬指标就是门诊量、住院人数、医院营收,论文发表数量、得奖数量及级别等。
其实,辩解者可以说:医院只是喧嚣浮躁社会的一个角落而已,医院也得生存,你也没法让她置身度外。也正因为这样,处于陀螺中心拼命旋转的医生们,心身康宁难求,自我身体/生命难保,故折寿者不少,期望寿命短于民众!
既然求医学改弦更张很难,那么,退而求次,芸芸众生应学会善待自己。须知,生命和健康是至高无上的,我们却无意中蔑视了她,冷漠了她。因此,她对你的淡漠不以为然,开始惩罚你了。
醒悟吧,别再把赌注全都压在了医学、医院及医生身上了!他们不是圣徒,他们也只是在熙熙攘攘中谋生的,且并不十分可靠。因为很多情况下,他们连自身的康宁及寿命都难保!
- [人物]阴虚 肾精就会往外跑09-23
- [人物]九旬老人每周坚持踢球06-13
- [人物]热茶能让身体更凉快09-25
- [人物]酸痛寻阿是09-13
- [人物]每天早上晒太阳能防癌12-18
- [人物]别被伪杂粮迷惑12-14
- [人物]教育好孩子 家长要管住嘴12-02
- [人物]年龄歧视催人变老10-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 [事件]喝酒让人饿得快11-21
- [事件]指甲没“月牙”不影响健康11-20
- [事件]五招克服“秋乏”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