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眼下,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年的味道也越来越浓。逢年过节,许多人喜欢把鸡蛋当作贺礼。近来,有网友在储备年货时发现,自己买的鸡蛋上有一层膜。
网评
事件
上回书,我们解读了经外奇穴的第59穴中魁,它对因生气引起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帮助。今天我们继续解读第60穴大骨空,它有缓解视疲劳的作用,咱们还是先说文解字~~!
原创
书评
(来源:)在一座城市生活久了,理应很熟悉城市的每条街道。然而,有些人即便在生活多年的地方也经常找不到北。比如每次去银行办理业务都会迷路,分不清路标也不会看路牌,在一个路口犹豫很久等。这类经常记不住路、分不清方向的人我们习惯称之为“路痴”。为什么有的人方向感这么差?
网评
事件
(来源:北青报)国家医保局日前发布公告表示,通过开展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目前国内口腔种植收费明显规范,患者负担减轻,口腔种植需求快速增长,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家医保局同时公布“承诺参与口腔种植价格治理医疗机构名单”等信息,方便患者查询。
网评
事件
(来源:北青报)面部肿痛想必很多人都曾经历过,然而多数人往往认为只是“上火”,过几天就会痊愈。不过也别想当然,近期就有位外地来京求医的患者,把智齿反复发炎当成上火耽误了治疗,直至拖成脸上“开洞”的大问题。
网评
事件
(来源:北青报)熬夜在人群中很普遍,而近日一项瑞典研究再证起居应有度,研究显示,经常熬夜的人冠状动脉钙化风险几乎是早起早睡者的两倍。
网评
事件
(来源:北青报)冬季寒冷,空气干燥,很容易引起皮肤不适。皮肤遭受较强的冷刺激,血管收缩,皮肤干燥,角质变厚易脱皮,极度的寒冷还可引起冻伤。因此在冬季,我们特别应该注重皮肤护理,不同人群需要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科学护肤。今天,皮肤科医生就来为大家盘点那些最爱在冬季“搞事情”皮肤病。
网评
事件
(来源:北青报)塑料虽然给生活带来便利,但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已经入侵人体,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最近有传言,每一口外卖都吃进了塑料,这是危言耸听,还是真有其事呢?遗憾的是,这是真的,如果每天都摄入一点塑料,10年下来,你可能已经吃掉了一个标准的救生圈。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运动锻炼有利男性健康,但最好避免长期骑行,因其不仅压迫前列腺、睾丸,还与勃起功能障碍有关。美国斯坦福大学泌尿学家发表在《性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称,经常骑自行车的男性容易出现生殖器/盆腔疼痛和麻木,或会“压垮”阴茎,导致勃起功能障碍(ED)。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纳豆是日本人心目中的“健康圣品”。之前已有研究证实,纳豆能增强动脉弹性,调节炎症反应,缓解心血管疾病,但其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近日,日本筑波大学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食用纳豆可改变肠道微生物群落,增加抗炎细胞因子的产生,同时还能抑制免疫细胞的活化,实现减少炎症并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健康益处。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开栏的话:“儿大需避母,女大不避父”“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自古流传的育儿民谚曾被古人奉为了不起的育儿之道。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旧时的民谚是否依然适用?本版新开设的“育儿民谚”栏目为您详细解答。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很多尿酸高的人担心锻炼后容易疲劳,诱发痛风,便经常回避运动。事实上,高尿酸也可以运动,合理锻炼还可增强尿酸排泄能力。一项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与尿酸水平正常但不运动的人群相比,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进行适度运动,可增加4~6年预期寿命。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我国居民退休准备不足希望政府承担更多责任,个人退休理财认同度和投入相对较低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很多男性在备孕过程中会问医生这样的问题,“我爱人现在吃叶酸,那我需要吃点什么?”对于少、弱精子症的患者来说,辅酶Q10或许有助改善精液质量。
网评
事件
很多人都有胆囊疾病,包括胆结石、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我本人从2004年4月22日例行体检中,首次发现了胆囊结石1.2cm(2021年1月28日体检时还没有),然后在2015、2016、2018、2021、2023的数次体检中,均发现了胆结石,其中,在2021年12月28日的体检中,结石增大到了2.4cm,但在2003年12月29日的体检中,结石缩小到了1.5cm,同时,我个人感觉脸中的胆囊斑也缩小了,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创
本站
(来源:生命时报)脑卒中,俗称中风,患者的病后康复训练极为重要。但患者和家属对神经康复的错误认识和困惑,导致一些中风后遗症的发生。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寒冷的冬天,很多人回家后都想洗个热水澡暖暖身。但随着洗澡频率的增加,老人的相关意外和死亡风险也开始上升。近日,一项发表在英国《科学报告》杂志的新研究显示,冬季老人洗澡的死亡事件多发生在16~20时。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近年来,我国丧偶老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丧偶人口将达到1.18亿。多项研究显示,女性丧偶率远高于男性,但老年男性丧偶后受到的创伤往往更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疾病发病率和医疗负担相对低,打破“年龄越大病越重”的固有印象百岁老人有异常复原力
网评
事件
(来源:生命时报)多部门联合发布骨健康科普指南,提示骨头“病”了,全身报警
网评
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