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爱告状要对症下药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求赞型要淡化反应 告密型先了解真相 孩子爱告状要“对症下药”
“妈妈,哥哥刚才打我”“爸爸,弟弟又弄坏了我的玩具”“老师,他上课偷偷吃东西”……爱告状是很多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有些家长担心,这么爱打小报告,会不会被同伴排挤?从小就爱管闲事,长大了怎么办?
爱告状其实是孩子的天性,其心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道德价值观重。幼儿到小学阶段的孩子,服从强权,信任老师和父母的权威,对约定俗成的规范、命令,有着天然的顺从。当他们发现别人犯错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向大人检举揭发。所以,这种告状,单纯只是为了维护规则,反馈信息,让大人来评评理。“打小报告”在低龄阶段很常见,并无意伤害别人。第二,为了表现自我与寻求关注。幼儿表现欲强,希望能通过一些行为获得大人的关注。“告状”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在群体中掌握话事权,能够获得大人的注意。同时通过他人犯错的行为,可以彰显自己的“正确”,获得“邀功请赏”的机会。“妈妈,哥哥今天偷偷玩游戏了,我没有。”这种看似“小报告”,实则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肯定和称赞。第三,执行规则或以权压人。家里的老大都爱管老二,正如班里的小干部都爱管同学。这些看似正派的“报告老师”“告诉爸妈”行为,在同伴眼中,却很有“告密者”的负面色彩,很容易招来嫉恨,使得孩子失去同伴的信任。同时也会出现个别孩子把握不好“权力”的杠杆,仗着大人的信任,以“告密”为要挟,欺凌同伴。这种现象最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更扭曲了孩子本人的价值观。
孩子爱告状,家长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听懂弦外之音,搞清楚孩子背后的诉求,有针对性地回应,做到“对症下药”。
“告知型”告状,引导孩子把关注点转移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当孩子来投诉,“弟弟又在墙上乱画了”,可以先肯定孩子发现错误的行为,然后询问,“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第一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呢”“你有没有办法可以帮助他,改掉这个习惯呢”。这个过程,既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的,孩子告状的次数减少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求赞型”告状,要淡化反应,给予有效关注。如果孩子以投诉他人做得不好,来获得赞许和关注,大人的最佳做法就是减少回应,淡化反应——“好的,我知道了”“行,我会提醒他”。通过弱化对孩子告状的重视度,让孩子减少不当的期待值。同时,把孩子的行为转向积极方面,主动邀请孩子做一些体现他价值感的事情,给予他有效的关注与肯定。
“告密型”告状,要细心观察,了解真相。当孩子来向你告发他人的不良行为时,既不要完全相信孩子说的话,也不要完全否定孩子反馈的信息。而是要通过细心观察,了解真相,看看孩子是“正义感使然”,还是“别有心思”。一旦发现孩子是出于“嫉妒”“傲娇”“欺凌”等动机而告状时,要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孩子就事论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会友好竞争。
“求助型”告状,要及时提供帮助。有时候孩子告状,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真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大人的帮助。这时,家长在倾听完孩子的诉求后,要协助解决问题。用行动让孩子感知,“我们是你的后盾,有事可以跟我们说。”
正面管教家长讲师、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卢丹丹
《生命时报》 2023-02-21 第1981期 第10版“妈妈,哥哥刚才打我”“爸爸,弟弟又弄坏了我的玩具”“老师,他上课偷偷吃东西”……爱告状是很多孩子成长的必经阶段,有些家长担心,这么爱打小报告,会不会被同伴排挤?从小就爱管闲事,长大了怎么办?
爱告状其实是孩子的天性,其心理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道德价值观重。幼儿到小学阶段的孩子,服从强权,信任老师和父母的权威,对约定俗成的规范、命令,有着天然的顺从。当他们发现别人犯错时,第一个念头就是向大人检举揭发。所以,这种告状,单纯只是为了维护规则,反馈信息,让大人来评评理。“打小报告”在低龄阶段很常见,并无意伤害别人。第二,为了表现自我与寻求关注。幼儿表现欲强,希望能通过一些行为获得大人的关注。“告状”会让孩子自我感觉在群体中掌握话事权,能够获得大人的注意。同时通过他人犯错的行为,可以彰显自己的“正确”,获得“邀功请赏”的机会。“妈妈,哥哥今天偷偷玩游戏了,我没有。”这种看似“小报告”,实则只是为了获得大人的肯定和称赞。第三,执行规则或以权压人。家里的老大都爱管老二,正如班里的小干部都爱管同学。这些看似正派的“报告老师”“告诉爸妈”行为,在同伴眼中,却很有“告密者”的负面色彩,很容易招来嫉恨,使得孩子失去同伴的信任。同时也会出现个别孩子把握不好“权力”的杠杆,仗着大人的信任,以“告密”为要挟,欺凌同伴。这种现象最需要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因为它不仅伤害同学之间的感情,更扭曲了孩子本人的价值观。
孩子爱告状,家长应透过现象看本质,听懂弦外之音,搞清楚孩子背后的诉求,有针对性地回应,做到“对症下药”。
“告知型”告状,引导孩子把关注点转移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当孩子来投诉,“弟弟又在墙上乱画了”,可以先肯定孩子发现错误的行为,然后询问,“那我们有什么办法第一时间去解决这件事呢”“你有没有办法可以帮助他,改掉这个习惯呢”。这个过程,既能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判断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慢慢的,孩子告状的次数减少了,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求赞型”告状,要淡化反应,给予有效关注。如果孩子以投诉他人做得不好,来获得赞许和关注,大人的最佳做法就是减少回应,淡化反应——“好的,我知道了”“行,我会提醒他”。通过弱化对孩子告状的重视度,让孩子减少不当的期待值。同时,把孩子的行为转向积极方面,主动邀请孩子做一些体现他价值感的事情,给予他有效的关注与肯定。
“告密型”告状,要细心观察,了解真相。当孩子来向你告发他人的不良行为时,既不要完全相信孩子说的话,也不要完全否定孩子反馈的信息。而是要通过细心观察,了解真相,看看孩子是“正义感使然”,还是“别有心思”。一旦发现孩子是出于“嫉妒”“傲娇”“欺凌”等动机而告状时,要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孩子就事论事,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学会友好竞争。
“求助型”告状,要及时提供帮助。有时候孩子告状,是因为自己能力有限,真遇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需要大人的帮助。这时,家长在倾听完孩子的诉求后,要协助解决问题。用行动让孩子感知,“我们是你的后盾,有事可以跟我们说。”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症04-29
- [事件]手脚突然变色 警惕雷诺现象04-29
- [事件]中风后记性不好能治吗04-29
- [事件]双脚为“高脂”报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压突然“爆表”04-28
- [事件]听着歌运动没那么累04-28
- [事件]“软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
- [事件]定目标:求高得中 求中得下04-27
最新文章
- [事件]老年皮炎常伴合并症04-29
- [事件]手脚突然变色 警惕雷诺现象04-29
- [事件]中风后记性不好能治吗04-29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29太阴阳明论...04-28
- [事件]双脚为“高脂”报警04-28
- [事件]警惕血压突然“爆表”04-28
- [事件]听着歌运动没那么累04-28
- [事件]“软柿子”多是不自信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