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人们更喜欢据理探讨的人

人们更喜欢据理探讨的人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3-11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总是附和未必招好感 人们更喜欢据理探讨的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赖巧珍

  《生命时报》 2023-02-28 第1683期 第15版


  我们经常因为怕得罪人而违心去附和别人,或者想讨他人喜欢而不敢说出自己的观点,觉得当个“好好先生”可以获得周围人的认可和喜爱。但最终你会发现,一味讨好反而得不着好。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哈罗德·西格尔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或许能解释这一现象。在实验中他找来3位在学术界具有影响力的学者,学者们分别向ABC三组倾听者(实验人员扮演)陈述他们的观点,A组倾听者会完全认同学者的陈述,B组完全反对,C组先反对但最后被学者“说服”。结果显示,三位学者对完全反对的B组印象最差,印象最好的居然不是完全认同的A组,而是先反对后被说服的C组。研究者认为,这个实验说明,当一个问题对某人来说十分重要的时候,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能使一个“反对者”改变意见,最终和自己的观点一致,他会更喜欢这个最初的“反对者”,而不喜欢自始至终的同意者。这一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改宗效应”。

  改宗效应给我们的启示是,比起附和自己观点的好好先生,我们可能更喜爱那些原来有质疑但最后被自己说服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一个人在诱使他人改变观点时,他通常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当成功说服反对者,他会生出自豪感、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力得到发挥,价值得到体现,也更认可自己的实力;而且,人们会认为,能与自己抗衡、争辩的人,必然也是有能力的,比起单纯的同意者,那些需要辩论才改变想法的人,更能让自己开拓思路、增长能力,因而更珍惜这样的人才。

  相反,总是附和别人的好好先生,因为一些人际或思维习惯,不愿意得罪人或担风险,总是奉行“多栽花少挑刺”的相处原则,渐渐地变得毫无主见,人云亦云。由于提不出有见地的想法,给人的感觉就是没有能力,就不容易受到他人的喜爱和重视。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一是要勇敢表达看法,这不一定会遭到厌恶和排斥,永远都说“好”可能更惹人嫌;二是可以掌握一个社交技巧,就是当需要获得他人喜爱时,先抑后扬可能比一味奉承更有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