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日行一善疗愈身心

日行一善疗愈身心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23-4-1 00:01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善举不分大小,善心没有贵贱,只要是发自内心的善意行为,都有助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受访专家:

  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 潘 霄

  本报记者 施 婕
  《生命时报》 2023-03-21 第1689期 第1版

  古人云“乐莫乐于好善”,意思是说,人世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帮助他人。纵观古今,那些乐善好施的人常常乐以忘忧,助人为乐从来不是一句“心灵鸡汤”。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新研究恰好佐证了这一观点。这项发表在《积极心理学杂志》上的研究指出,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的人可以通过帮助别人来治愈自己,也就是说,行善是治疗某些心理问题的“良药”。

  行善抗抑郁效果显著

  2021年,第19个世界预防自杀日之际,“用善良治好了自己的抑郁症”成为当时的网络热搜话题之一,不少抑郁症患者现身说法,讲述自己的治愈之路,包括长期资助山区贫困女童,十年如一日地参与社区助老帮老工作,以及成为宠物救助者等。这些抑郁症患者表示,当你觉得自己一文不值,没有存在价值时,可以真心地去帮助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正向反馈会让你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温度,抑郁的情况渐渐就得到了改善。对此,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科副主任医师潘霄表示认同:“行善的作用是相互的,救助他人的同时,也是自我拯救的开始。”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上述研究,揭示了“行善”与“治愈”之间的正向关系。这项研究涉及了俄亥俄州中部的122名参试者,他们有中度到重度的抑郁症、焦虑症和压力症状。参试者被分为3个小组,分别为认知行为疗法组、社会活动组和善意行为组。其中善意行为被定义为“任何使他人受益或快乐的友善举动”,该组参试者被要求每天完成3次善意行为,并坚持10周。据研究者统计,善意行为组参试者的善举包括为朋友烤饼干、主动送朋友一程、给室友留下写有鼓励话语的便条等。

  10周后,研究者重新评估了参试者的心理状态,结果显示,3组参试者的生活满意度都得到了提高,抑郁和焦虑症状均减轻了,但相较于其他两组,善意行为组的“疗效”更为积极显著。通过多重维度的助人行为,该组参试者感受到更多的社会联系、更和谐的社会关系,这是幸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我们认为,抑郁症患者往往要处理各种生活中的棘手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我们通常不会为患者安排更多的任务,比如帮助他人,以免为其增加额外的负担。”该研究负责人、心理学家克雷格表示,但研究结果与过去的预设大相径庭,日行一善、关注他人需求,不仅有助于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转移注意力,还能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感受。

  利他也是利己

  现代医学提倡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来看待生命健康问题,强调不仅要重视人的生物生存状态,还要更加重视社会生存状态。人是社会群居性动物,社会参与度、身处社会中的感受,必然会对身心健康产生深远影响。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专注于从个体层面去解决疾病,包括心理疾病,这是不够的。

  潘霄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人之所以会抑郁焦虑,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行为与社会关系脱节。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比方说,一个中年男性,他的社会身份很可能是儿子、父亲、丈夫、员工,对于他来说,照顾家庭、努力工作是积极参与社会的表现,一旦他远离人群、自我封闭,与社会身份标签‘解离’,就会丧失生活的目标和动力,失去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继而产生抑郁情绪。”患有焦虑症尤其是社交焦虑症的人,会因为害怕别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出现不愿意主动沟通、不想去公共场合、不希望参与社交活动等行为,这会导致对他人的评价更加敏感,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和极其自卑的心理状态中,如果任其发展,就会进入“加重抑郁—拒绝社交”的恶性循环。

  因此,让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重新回归社会,是心理学界公认的疗愈之道。至于如何更好地重新融入社会,上述研究证实的“行善能抗击抑郁”,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行善最乐”不谋而合。潘霄介绍:“行善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利他’,即个体运用自身资源帮助他人的行为,具体包括帮助行为、合作行为、资源分享、慈善捐赠和志愿活动等。”古人常说“每有患急,先人后己”,赞扬和推崇的便是利他行为。


为什么利他行为对缓解焦虑、抑郁症状有积极意义?潘霄分析说,这与利他行为对人类情绪的影响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当目睹他人陷入困境时,旁观者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人的焦急、痛苦,从而伸出援手。这种情绪上的自动唤起被称为“共情”,是利他行为的重要动力。当看到受助者脱困, “共情”机制同样也会让助人者感到仿佛是自己转危为安那般轻松、满足和幸福。因此,利他本身会给人带来存在感,让人认识到自我价值。潘霄认为,从个体层面来看,利他行为让生活更充实,对焦虑、抑郁患者来说,可以分散、转移注意力。此外,利他行为还能让人产生被需要的价值感,能极大增强焦虑、抑郁患者的自信心。从社会层面来看,利他行为有助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凝聚社会力量。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早已通过研究证实,个体的利他行为能够增强群体的适应性,利他的种族更可能在危机下存活和发展。


潘霄表示,在焦虑症、抑郁症的治疗过程中,“利他疗法”在某些方面比药物治疗更具优势。一来,因为“利他疗法”没有抗抑郁药常见的恶心、头晕等副作用,患者更容易接受;二来,当利他行为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治疗效果会更持久,过程中也不会出现病情的反复。


做好事受益无穷


《行善的疗效》一书的作者艾伦·卢卡斯,曾对美国数万名义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乐于助人者比同龄人更健康。事实证明,对于普通人来说,日行一善同样会受益无穷。潘霄表示,在心理层面上,利他行为有利于促进幸福感,提升自我效能感;在生理层面上,利他行为还能缓解急性与慢性疼痛,降低心血管疾病患病和死亡风险。


无论是焦虑抑郁患者,还是普通人,想要从“日行一善”中获益,首先应摆正心态,认识到行善的目的不是为了求得回报,而是为了真正帮助他人。那么如何确认我们的所作所为对别人而言是有帮助的呢?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二是要提升自己的认知高度,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继而以更宽广的视角、更高的维度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具体来说,在家庭中,我们要尊重家人的劳动付出,情感上多些理解和赞美,行动上主动分担家务;在社区里,我们可以开展邻里互助,包括实物及事务协助、劝导、社交等多种形式,比如助老助幼、民事调节等;在社会上,可以多参加慈善活动和公益活动,前者包括对重病患者或灾民提供经济资助等,后者包括加入志愿者队伍,成为一名义工,参与支教活动等。需要强调的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举不分大小,善心没有贵贱,哪怕是随手捡起路边的垃圾、给行人指路、为老弱病残孕让座或提重物,只要发自内心,都有助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提升幸福指数,从而拥有更健康的身心。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