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女性上海男性最长寿
【byb.cn 】(来源:生命时报)最新研究评估,国人预期寿命2035年将达81.3岁,男女差距逐渐拉大 北京女性上海男性最长寿
国人预期寿命稳步上升
该研究涵盖中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纳入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点系统、妇幼健康监测系统、人口普查和人口统计调查的数据,以评估、预测国人未来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指当前出生的人口在各年龄组死亡率保持现有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研究总体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为77.7岁,到2035年将达81.3岁,其中女性为85.1岁,男性为78.1岁。具体则有以下特点:
北京女性、上海男性预期寿命最高。研究预测,到2035年,北京市女性预期寿命最高,可能达92.6岁,其次为广东省(91.6岁)、浙江省(90.5岁)、上海市(90.3岁)。2035年,北京市女性的预期寿命超过90岁的概率为81%,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女性突破90岁的概率分别为78%、62%和54%。男性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市,2035年可能达83.9岁,随后为北京市(83.6岁)、浙江省(82.4岁)、广东省(82.2岁)。上海市男性2035年预期寿命超80岁的概率为98%,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和福建省的男性预期寿命超80岁的概率均超50%。
广东女性、西藏男性预期寿命增幅最大。研究预测,所有省份预期寿命均将大概率持续增长,女性增幅最大的是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增长6.3、5.7、5.5和5.1岁;西藏自治区、福建省、广东省和吉林省的男性预期寿命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4.9、4.4、4.3和4.1岁。
男女预期寿命差距继续增大。研究预计中国大陆男女预期寿命差距将从2019年的6.2岁增长到2035年的7岁。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广东省和北京市2019年预期寿命性别差异最大,分别为7.7岁、7.4岁、7.3岁和7.1岁;吉林省最低,为2.7岁。到2035年,除西藏自治区、吉林省和贵州省外,所有省份的性别差异都将增加。
疾病谱随经济发展而改变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改善健康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论文的第一作者、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副教授柏如海说,国人预期寿命的增长与各年龄段死亡率的降低有关,如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另外,近些年预期寿命的增加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下降有关。这些死亡率的降低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如医疗水平提高,改善了许多疾病的治疗结局,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减轻了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国人健康素养提升,更多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居民营养状况改善,国民营养素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不断增加。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预期寿命领跑全国。柏如海对此分析,这主要与国内不同地区疾病负担差异有关。相比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不仅面对着较高的新生儿相关疾病、传染性疾病负担,脑血管疾病、胃癌等负担也很高。另外,道路交通伤害也是重要死因,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预期寿命。
至于为何女性相比男性预期寿命更长,“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生活习惯上的影响。”柏如海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数据都反映出类似现象,即女性平均活得更长。有研究认为,基因、激素分泌等的不同,造成男女在疾病易感性存在差异。但后天生活习惯的影响或许更大,男性吸烟、过量饮酒行为通常多于女性,肥胖患病率也高于女性,而女性做家务更多,吃得更健康一些,这些都对延寿有益。
延长健康寿命更重要
研究表明,多数省份人口预期寿命增长与老年人寿命延长有关。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保健疗养分会副会长韩萍表示,预期寿命增长,意味着健康预期寿命和非健康预期寿命都可能增长。增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如果健康“不长寿”,甚或失智失能,不仅个人痛苦,生活质量不高,也会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一定要重视健康预期寿命的增长。
诸多研究证据显示,慢性病不仅是影响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也是缩短健康预期寿命的关键原因。韩萍表示,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上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是造成很多患者跨区域就医、增加医疗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各地区慢性病防治水平的硬件因素。为此,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布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及基层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等。此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健康管理:
提升健康素养。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4%,而上海市、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分别达到38.25%和36.4%,但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9.42%。“健康素养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大方面。健康知识匮乏且误区多,是慢性病高发的原因之一。”韩萍说,政府层面的健康积极倡导对居民提升健康素养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另外,在信息时代,个人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很多,关键是个人要把健康当作人生大事,主动提升健康素养。但须注意选择专业书籍、权威媒体等靠谱的渠道获取健康知识,遇到健康问题时,应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科学就医,不轻信偏方,不迷信“神医神药”。
增加身体活动,科学健身。随着社会进步,物质丰富,代步工具增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身体活动多年来持续下降。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缺乏身体活动(如久坐不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第四位死亡危险因素。《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设定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强度达到中等以上。韩萍说,增加身体活动,特别是有规律的运动,不仅能明显降低慢性病患病率,还能改善身心健康状态。提升身体活动水平不仅要着眼于养成科学、规律的运动习惯,还要学会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多做做家务、多买菜做饭、多骑车通勤等,都可以增加身体活动。
优化饮食结构,合理膳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居民习惯清淡饮食、偏好新鲜食材及原汁原味(少油、少盐、少糖)的膳食,这也是这些地区慢性病患病率低于西北省份且寿命更长的原因之一。韩萍建议大家合理搭配三餐,选择健康饮食与烹饪模式,坚持多吃果蔬、适量吃肉蛋奶、主食粗细搭配等基本膳食原则。
戒除不良嗜好。吸烟与过量饮酒是重要健康危害因素。韩萍说,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居民,吸烟率和饮酒率都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健康危害也更大,应加强这些地区的戒烟限酒相关科普宣教。
受访专家:
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副教授 柏如海
《生命时报》 2023-04-14 第1696期 第1版3月30日,我国学者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上发表研究称,中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将继续增加,到2035年或增长到81.3岁,大概率能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及《“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的预期寿命增长目标。其中,部分省份女性预期寿命将可能超过90岁。
国人预期寿命稳步上升
该研究涵盖中国大陆31个省级单位,纳入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点系统、妇幼健康监测系统、人口普查和人口统计调查的数据,以评估、预测国人未来预期寿命。预期寿命是指当前出生的人口在各年龄组死亡率保持现有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平均预期可存活的年数。研究总体结果显示,2019年中国大陆人均预期寿命为77.7岁,到2035年将达81.3岁,其中女性为85.1岁,男性为78.1岁。具体则有以下特点:
北京女性、上海男性预期寿命最高。研究预测,到2035年,北京市女性预期寿命最高,可能达92.6岁,其次为广东省(91.6岁)、浙江省(90.5岁)、上海市(90.3岁)。2035年,北京市女性的预期寿命超过90岁的概率为81%,广东省、浙江省和上海市女性突破90岁的概率分别为78%、62%和54%。男性预期寿命最高的地区是上海市,2035年可能达83.9岁,随后为北京市(83.6岁)、浙江省(82.4岁)、广东省(82.2岁)。上海市男性2035年预期寿命超80岁的概率为98%,北京市、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和福建省的男性预期寿命超80岁的概率均超50%。
广东女性、西藏男性预期寿命增幅最大。研究预测,所有省份预期寿命均将大概率持续增长,女性增幅最大的是广东省、北京市、浙江省和福建省,分别增长6.3、5.7、5.5和5.1岁;西藏自治区、福建省、广东省和吉林省的男性预期寿命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长4.9、4.4、4.3和4.1岁。
男女预期寿命差距继续增大。研究预计中国大陆男女预期寿命差距将从2019年的6.2岁增长到2035年的7岁。其中,广西壮族自治区、辽宁省、广东省和北京市2019年预期寿命性别差异最大,分别为7.7岁、7.4岁、7.3岁和7.1岁;吉林省最低,为2.7岁。到2035年,除西藏自治区、吉林省和贵州省外,所有省份的性别差异都将增加。
疾病谱随经济发展而改变
“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在改善健康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论文的第一作者、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循证社会科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副教授柏如海说,国人预期寿命的增长与各年龄段死亡率的降低有关,如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低,另外,近些年预期寿命的增加可能与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肿瘤死亡率的下降有关。这些死亡率的降低得益于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比如医疗水平提高,改善了许多疾病的治疗结局,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行,减轻了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国人健康素养提升,更多人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居民营养状况改善,国民营养素摄入充足、优质蛋白摄入不断增加。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经济发达地区的预期寿命领跑全国。柏如海对此分析,这主要与国内不同地区疾病负担差异有关。相比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经济水平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不仅面对着较高的新生儿相关疾病、传染性疾病负担,脑血管疾病、胃癌等负担也很高。另外,道路交通伤害也是重要死因,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缩短预期寿命。
至于为何女性相比男性预期寿命更长,“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生活习惯上的影响。”柏如海说,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数据都反映出类似现象,即女性平均活得更长。有研究认为,基因、激素分泌等的不同,造成男女在疾病易感性存在差异。但后天生活习惯的影响或许更大,男性吸烟、过量饮酒行为通常多于女性,肥胖患病率也高于女性,而女性做家务更多,吃得更健康一些,这些都对延寿有益。
延长健康寿命更重要
研究表明,多数省份人口预期寿命增长与老年人寿命延长有关。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保健疗养分会副会长韩萍表示,预期寿命增长,意味着健康预期寿命和非健康预期寿命都可能增长。增长健康预期寿命,提高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如果健康“不长寿”,甚或失智失能,不仅个人痛苦,生活质量不高,也会增加家庭和社会负担。因此,一定要重视健康预期寿命的增长。
诸多研究证据显示,慢性病不仅是影响预期寿命的主要因素,也是缩短健康预期寿命的关键原因。韩萍表示,优质医疗资源总体上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是造成很多患者跨区域就医、增加医疗成本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影响各地区慢性病防治水平的硬件因素。为此,国家层面正在积极推进医联体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布局、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以及基层慢性病防控能力建设等。此外,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做好健康管理:
提升健康素养。2021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5.4%,而上海市、北京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已分别达到38.25%和36.4%,但在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健康素养水平仅为19.42%。“健康素养包括基本健康知识和理念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基本技能素养三大方面。健康知识匮乏且误区多,是慢性病高发的原因之一。”韩萍说,政府层面的健康积极倡导对居民提升健康素养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另外,在信息时代,个人获取健康信息的渠道很多,关键是个人要把健康当作人生大事,主动提升健康素养。但须注意选择专业书籍、权威媒体等靠谱的渠道获取健康知识,遇到健康问题时,应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科学就医,不轻信偏方,不迷信“神医神药”。
增加身体活动,科学健身。随着社会进步,物质丰富,代步工具增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身体活动多年来持续下降。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缺乏身体活动(如久坐不动)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第四位死亡危险因素。《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中设定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频度3次以上,每次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强度达到中等以上。韩萍说,增加身体活动,特别是有规律的运动,不仅能明显降低慢性病患病率,还能改善身心健康状态。提升身体活动水平不仅要着眼于养成科学、规律的运动习惯,还要学会将身体活动融入日常生活中,例如,多做做家务、多买菜做饭、多骑车通勤等,都可以增加身体活动。
优化饮食结构,合理膳食。《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广东省、福建省、浙江省等地居民习惯清淡饮食、偏好新鲜食材及原汁原味(少油、少盐、少糖)的膳食,这也是这些地区慢性病患病率低于西北省份且寿命更长的原因之一。韩萍建议大家合理搭配三餐,选择健康饮食与烹饪模式,坚持多吃果蔬、适量吃肉蛋奶、主食粗细搭配等基本膳食原则。
戒除不良嗜好。吸烟与过量饮酒是重要健康危害因素。韩萍说,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的居民,吸烟率和饮酒率都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所以健康危害也更大,应加强这些地区的戒烟限酒相关科普宣教。
有关【长寿】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相关文章 浏览更多相关文章>>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
最新文章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