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原文】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刺脊间,中髓为伛。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点评】本段重点阐述刺中要害部位的后果
①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这话常被西医用来抨击中医不科学之处。从解剖学来说,肝位于人体的右侧,那为什么会有肝生于左呢?这里讲的肝,不是解剖学上的肝,而是肝气。结合下句我们就可以看出。肺左右都有,为什么单独强调肺藏于右呢?这里说的肺,也是肺气。中医认为,肝主木,主青,主升发;肺主金,主白,主肃降。这才会有,左青龙,右白虎一说。一升一降,完成人体的气血循环过程。
②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中医中,把脾称之为"脾为谏议之官,知州出焉”,啥意思呢?曲黎敏把脾称之为"小时工”。这里的使,是使者的意思,脾把精微物质输送到身体的各处。而胃则是"仓廪之官”,它是管收纳食物的。这里的"市”,即为市场,有包容之意。
③鬲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以下这段解释,是赵洪钧所言,详见:http://www.acucn.com/theory/acu/201108/45021.html)
这十六个字,诸家众说纷纭。"小心”之说,在今《内经》中仅此一见。它在"七节之傍”,似乎确有所指。我认为它出自道家,不考。"父母”之说也不见于《内经》它篇,也应该出自道家。"鬲”有确切含义,西医所谓横膈、纵膈就是从此来。鬲肓之上,就是胸中。故最好把父母理解为心肺。
鬲肓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病入膏肓”这个著名的成语。鬲肓和膏肓都有古人的通行解释。我认为,膏肓应该是鬲肓之误,因为膏字的古义从来不是解剖部位。不过,膏肓已经使用了二千多年,也不必再改过来。
④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
动,这里当作症状讲。下同。可动本身,并没有这个意思,不知为何这样解释。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我想了解人体禁刺的部位。
岐伯回答说:内脏各有要害之处,不能不细看详审!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膈肓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给人体造成祸害。
刺中心脏的,约一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嗳气。
刺中肝脏,约五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多言多语。
刺中肾脏,约六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打喷嚏。
刺中肺脏,约三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咳呛。
刺中脾脏,约十日即死,其病变症状为频频吞咽。
误刺中胆,约一日半死,其病变症状为呕吐。
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血管,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
针刺面部的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
针刺廉泉穴,误伤了血管,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
针刺足下布散的络脉,误伤了血管,若淤血留着不去可致局部肿胀。
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
针刺气衔穴,误伤了血管,若淤血留着不去,鼠蹊部就会肿胀。
针刺脊椎间隙,误伤了脊髓,会使人背曲不伸。
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蚀溃脓。
针刺缺盆中央太深,造成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
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11五脏别论之...11-18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10五脏生成之...11-11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09六节藏象论...11-04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09六节藏象论...10-28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08灵兰秘典论...10-21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07阴阳别论之...10-14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06阴阳离合论...09-30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05阴阳应象大...09-23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