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精读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3-9-30 10:06
【分页导航】

 

  原文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

 

  帝曰:余愿闻其故?

 

  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

  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

  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

  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

  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

  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

 

  【点评】介绍肺脾心肾肝等太过与不足的病症表现,以及与四季的关系。

 

  滑则病狐疝风

 

  狐疝风:古病名。或称"狐疝风”。小肠坠入阴囊,时上时下,平卧或用手推时肿物可缩入腹腔,站立时又坠入於阴囊,如狐之出入无常,故名。类於腹股沟疝。

 

  病皮痹隐轸

  皮痹,指皮肤症状为主要特征之痹证。出《素问·痹论》。《张氏医通》卷  皮痹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多因脾肾阳虚,卫不能外固,风寒湿邪乘虚郁留,经络气血痹阻,营卫失调而成。治宜温经助阳,祛风散寒,调合营卫。内服用阳和汤,或秦艽地黄汤;外用透骨草、艾叶等煎水湿洗,或浸浴薰蒸疗法

 

  隐轸,病证名。即隐疹、隐胗、时隐时现之斑丘状皮疹。轸与"疹”、"胗”通。《素问.四时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

 

  不足则发生肺痹

  肺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恶寒、发热、咳嗽、喘息、胸满、烦闷不安等。由外邪闭阻肺气或因"皮痹”日久不愈,病情发展所致。《素问·痹论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一说由于生活失于调养,精气 内损,复感外邪,邪气积于胸中所致。(《素问·五脏生成篇》) 

 

  病肉痹寒中

  肉痹,多因热毒与痰湿郁于肌肤,留而不去,肌肤失养。以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萎缩,伴眼紫红色斑疹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本病西医学一般指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属结缔组织疾病。年长者常可合并恶性肿瘤而预后不良。

 

  寒中,是阳气素虚,风邪外袭,邪从寒化之证,以汗出,恶风,流泪为主症。

 

  病脾痹

  脾痹,病名。五脏痹之一。由肌痹发展而成。脾主肌肉,故亦有脾痹即肌痹之说。《素问·痹论》:"脾痹者,四肢懈惰,发咳呕汁,上为大寒。”

 

  病心痹

  心痹,中医上,心痹指风寒湿热等邪侵及形体,阻痹经气,复感于邪,内舍于心,久之损伤心气脉络,心脉运行失畅。以心悸、胸闷短气、心脏严重杂音、颧颊紫红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痹病类疾病。西医上,风湿性心脏病是指风湿热后所遗留下的心脏病变,以心脏瓣膜病变为主。

 

  病肾痹

  肾痹,病名。由骨痹日久不愈复感外邪所致。证见腰背偻曲不能伸,下肢拘挛,腰痛,遗精等。

 

  ⑧病肝痹

  肝痹,五脏痹证之一。主要症状为头痛,夜睡多惊梦,渴饮,多尿,腹胀,腰痛胁痛,足冷等。

 

  【整段翻译

 

  厥阴之气过盛,就会发生阴痹;不足则发生热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狐疝风;气血运行涩滞则形成少腹中有积气。

  少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皮痹和隐疹;不足则发生肺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肺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尿血。

  太阴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肉痹和寒中;不足则发生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心腹胀满。

  阳明之气有余,可以发生脉痹,身体有时发热;不足则发生心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心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和不时惊恐。

  太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骨痹、身体沉重;不足则发生肾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肾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且不时发生巅顶部疾病。

  少阳之气有余,可以发生筋痹和胁肋满闷;不足则发生肝痹;气血过于滑利则患肝风疝;气血运行涩滞则病积聚,有时发生筋脉拘急和眼目疼痛等。

  所以春天人的气血在经脉,夏天人的气血在孙络,长夏人的气血在肌肉,秋天人的气血在皮肤,冬天人的气血在骨髓中。

 

  黄帝说:我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冰冻开始融化,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

  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

  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

  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

  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

  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若待其发生了变化,那就难以预测了;但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那么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