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人物>> 分享《钟南山传》后记

分享《钟南山传》后记

byb.cn
[人物] 作者 :BYB.cn 日期:2009-9-25 09:50

  (来源:健康时报)我心灵的空椅上,来了一位非凡的人。当他的手臂挽起最贫最弱的病患,我清晰地看见:伟大,是如此的出自平凡。我于是从仰慕他的名,开始阅读他的精神。

 

  我真切地感到:他属于人民,属于国家,属于公正的心。

 

  政务;出诊;会议;学术,手机、座机此起彼伏的呼叫;间或而至的各种造访、带着各种疑难而来的敲门声…….
 

  每天清晨睁开双眼,他就开始背负沉重的工作压力,而把压力上升为动力,从来都是他的性格,工作的效率,是他完成任务的砝码。

 

  工作几乎是他全部的生活,除了睡眠和吃饭,65%的时间,总是各种工作在那么急切不已地选择他,他总在盼着,能有自己选择工作内容的机会:比如,哪怕有一天,甚至半天时间不被突兀的事项打扰,让他静下心来,回到他悉心热爱的医学研究,“如果是那样,我想我是可以多出点成果的”,搞学术研究,他这一愿望实在深重,如今73岁的他,语调所透出的信心与平和,实在是令人同情。

 

  他日常的言行,即使平和得水波不兴,也令人肃然起敬。行动如风,沉静如山,他海一样宽阔的胸怀,大医的风范,都在寻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他简朴地生活着,他的衣兜里永远有两样东西,一只笔,一叠名片,名片会随时给予任何一位重病的患者, “这是我的电话,助手会把你的情况转告我”。

 

  他的亲切是清澄的水,那风趣幽默的谈笑是水中的玉石。

 

  真正走近他,了解和感知他,我才明白,我和他身边关爱着他的人们,心情是相同的,大家希望:像钟院士这样的专家,能多一些健康,多一些精力,为了那么多来自全国各地危重疑难的病人需要解救,为了那么多复杂的医疗难题正待研究。在大家的心目中,他的健康是何等重要!仿佛一尊稀世的瓷器,将其束之高阁,敬畏、双手合十祝福他,心灵却不敢燃香。

 

  媒体关注了我对他的写作:我与他怎样相处?采访多久?我作出如此的比喻:一个杯底和一个满杯的水,是两重境界,杯底的量怎能全知那满杯,而这,是时间的问题吗?与时间的关系又能是怎样?是否靠时间,就可以解决境界的落差?

 

  我以我形同一杯底境界的微薄能量,来体现偏难盖全但是真切的钟南山。真实地再现,是我的心愿,因为唯有真实,方见其风骨。

 

  我总是安静等待他接受采访,因为他正奔波于异国他乡,又为国家赢得学术上的赞誉;他正呕心沥血于讲堂,又一季桃李天下芬芳;他正在出诊,正在答疑,正在讲真话…..他的字典里,没有自己。

 

  数十年风雨人生,误解、委屈、寂寥…..不曾磨折他刃的精神,他的心目中只有真理的具体与实际,而从不稀罕拥有真理的虚名。不止一位朋友诚恳地提醒我:要谨记客观,因为他是讲真话的大炮,所以不无争议,有人骂他,甚至切齿痛恨。

 

  尽管如此,公正与良知的天平上,有雪亮的光芒。在追求精神价值的指标上,我为有幸被如此的精神境界所感召,而深为自豪!

 

  我不禁以他为楷模,自从相识于他,我便反观自我,以往的生活中,那些个人的得失、恩怨、能算得了什么?

 

  我自问,相遇这样的人,不表述他,我还有何用?不表述他,我这自认80年代涉足文学的人,岂不是空怀人文志向?

 


  当时代远去成为风景,才更可明鉴他卓然的功绩。他不仅让这个时代认真阅读,更留给后人。

 

  其实,何德何能非我撰写他而莫属?期间曾有多位才人要为之倾力,这个世界,实在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谁可以才恃人啊?

 

  我曾诚恳表明:写好钟院士是大家的心愿,如果他人的作品比我更生动,更加感化社会,那岂不同样是我心愿,那我不是更为钟院士感到高兴?!而且是更好地完成了我的心愿啊。钟院士给了如此的答复:叶依,我已经定了,不会改变。
 

 

  宗教里有一种情怀,是把慈悲给予最需要搭救的人,钟院士的为人,是把机会,给予平凡但是懂得努力的人,我就是一个平凡的人,却有缘蒙恩于钟院士的褒奖。

 

  与出版社的合作,如同大家要共同经过一个检票口,目的是一个:为了顺利出版。责编的认真,令我敬佩。

 

  遗憾只能落下,无从随出版而逝去。它象一块石头,沉沉坠于我心底,将伴随我生命,无从让我释怀。

 

  我应该写得更好一点儿,把真实的钟南山写得更多一些……

 

  我以及我们大家为了此书出版所作的努力,钟院士一直谦和地在可能的情况下予以配合,以他口述,助我完成了此书。这是他的恩赐,因为时间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健康甚至生命。

 

  他除了希望其内容真实、不夸大,至于赞扬甚至歌颂,对于他这样早已饱经世事、可以笑谈名利的人,一定是这样的态度:实在是没有多大的兴趣。更何况,不仅中国普通公民大多已熟知他,在国际,医学界甚至其他阶层的人,也不乏敬佩他这位地道的中国先生的人,人们熟知他赫赫的声名。

 

  生动且富于表现力的他,对给予他的非凡甚至伟大之类的赞美,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感受,只有当面对真理、正义,面对危难,面对普通百姓的疾苦,他行为的点滴才透出光华,他的声音,才会铮铮如铁。

 

  所以,写作之初,他便向我坦言:“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我手指那幅“大医济世”的素匾,赞他名副其实,他像个小学生一样认真地问我一个对他最重要最实在的问题:“哦,你指的,是我有责任心吧?”因为在他心目中,医生的责任重于泰山。

 

  长达几个月时间的采访和写作,钟院士所在的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程东海及办公室工作人员,给予全力支持,共同协作。

  我所在的媒体《健康时报》,服务大众健康,每天工作繁重,但是出于对钟院士的敬佩,报社总编孟宪励全力支持我。报社能给予我充裕的时间完成此书,实属不易!

 

  我感恩着光明!且以励志为报答。

 

  是蜡烛,便注定燃到最后一刻。钟院士的一切,已是如此注定。所以我理解那么多的人,因为了解,全如我一般敬爱他,祝福他。

 

  除了真实,任何对他赞誉的词汇都无须太刻意,因为他为国分忧,为民服务的自觉,已近于本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