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网评>> 事件>> 林中鹏就张悟本事件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林中鹏就张悟本事件答光明日报记者问

byb.cn
[事件] 作者 :BYB.cn 日期:2010-6-11 15:05
【分页导航】

 

  【byb.cn】(来源:新浪博客健康公益联盟)编者按:本篇文章是林中鹏先生于2010年6月6日就张悟本事件答光明日报记者的提问。(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最终确认,文章有些语句不够连贯)林中鹏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69d16b0100j1r4.html

 

  林中鹏简介:林中鹏,中医文化学者。1939年出生,196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现任中医人体学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委;北京国际公益互助协会副会长。

 


林中鹏

  记者:养生之道的内涵是什么?

 

  林中鹏(以下简称林):吕氏春秋里面谈到一个最早的关于医学的定义,就是“生生之道”,第一个生是动词提高,第二个生是生命能力,道是根本性的规律。

 

  医学就是提高人的自康复或者自组织能力的学问,或者叫提高生命力的学问,所以它不是疾病的医学,不是现代西方医学所认为的疾病医学,它是提高你的自康复能力、或称自组织能力以后,把病给消除了。所以说整个中医是广义上的大的养生学。

 

  在《黄帝内经》里面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就是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在谈到瘟疫的时候,黄帝说几乎无论老少全都得了同样的症状,但是为什么有些人就得不了病?(“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疫,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这是在描述整个瘟疫的症状,这说明《黄帝内经》对瘟疫、传染病已经了解的非常清楚。但是后面一段话写的为什么有些人就不得病?岐伯就告诉他,“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什么意思?自康复能力,你的自组织能力强了,外邪就不会干扰。

 

  狭义的养生学,是指通过非药物的方法达到提高自康复能力的学问,和疾病医学是不一样的

 

  养生的概念最早被官方认可——在民间。从公元前,从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养生的概念——是在公元610年隋朝的时候,是由当时的卫生部长,也就是所谓的太医令巢元方正式确定的。他写了一本书,叫《诸病源候论》。《诸病源候论》里面一共有一千多候,也就是一千多种病,一千多种病。(书里)没有写药方,药方都是另外写的,(这本)书里面就说(开药方的办法)以后再告诉你,只有一个(治病)方式写在里面,叫养生方、导引法,也就是养生,怎么样使人康复,一共有是213种。

 

  记者:不用药物,通过养生的方法来解决疾病。

 

  林:这个事情就说明到那个时候已经把养生跟一般的中医之间就剥离开来,实际上一共是279种养生方导引法,把重复的刨去是213种。……整个中医药体系就是从刚才我们讲的《吕氏春秋》和《黄帝内经》时代开始,(实际上还可以追溯到更早的伏羲时代)。

 

  (养生)最成熟的、表达的最清楚的应该是汉武帝的叔叔,就是淮南王。他组织了一批专家跟学者,写了《淮南鸿烈》,又称《淮南子》的。他对养生之道有一个描述,认为人体生命有三个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形,形是什么?就是物质系统,对人体生命的物质系统。

 

  第二个要素是神,人的自组织能力、自康复能力。

 

  第三个要素是气。他的原话是这么写的,“形者生之舍”也,物质基础就好像生命的物质,就是房子。“气者生之充也”,就是充实在房子里面,第三个是“神者生之制”也,也就是主导者是“神”,那么气是沟通神与形之间关系的一个使者,所以形、神、气是这样的概念。因此整个中医学来说,实际上就是这三个要素组成的,而且老大是神,也就是你的自康复能力,老二是你的物质基础,老三是气,也就是沟通神跟形之间的使者。后面这两句话很重要,“一失位,则三者俱伤矣”,就是老大、老二、老三位置不能调换,如果老三变成老二,或者老三变成老大,那么对身体就会产生危害,所以中医是这个原则。小的、狭义的养生之道也是这个原则。

 

   如何来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呢?在《淮南鸿烈》里面也讲的很清楚,第一,“将养其神”;第二,“和弱其气”,因为你是做沟通的工作,你不协调行吗?而且为什么要弱呢?就是说你不要超过老大的地位,甚至你也不可以超过物质基础的地位;第三个是“平夷其形”,这点很重要,因为我们现在谈到养生之道的时候,现在大量的炒作,都认为就是食疗了,好像养生就是食疗、就是药膳,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个只是放在第二位的。所以现在我们讨论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中国养生之道的最重要的东西。因为他们假装不知道有神的存在,假装自康复能力好像不存在,所以拼命地去炒“形”,因此才会有这次的所谓食疗跟药膳的大起大落,实际上养生养什么?就是养“神”,或者说养“心”,或者说养“性”,。

 

  这个三个“或者说”有它的历史渊源,在汉以前叫养“神”,到了隋以后,因为养生这个问题变成了很专业的一个概念,因此把养神改为养心和养性,是用到个人的;反而把“神”跟“形”这一对词用到社会上,所以一个社会如果健康不健康,看他物质基础怎么样,看他的社会道德的面貌怎么样,这个就是社会的“神”跟“形”,然后作为个人的养生之道反而变成另外两个词了,叫做“性”和“命”的关系。所以我们今天在报上面看的乱哄哄的这些东西,实际上只谈到“命”的问题,没有谈到“性”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谈到最主要方面的问题。所以,养生之道的概念实际上养两方面,一个养“形”、一个养“神”,今天我们媒体上渲染的养生之道只谈到养形,没有谈到养神。这个就是整个中国养生学的整个历史过程。

 

  我们今天讲的食疗、药膳,只是养生当中的一部分,而且并非最重要的部分,但是它很有意义、很有价值,我们需要讨论它,因为它对人类生命来说太重要了,并不是说我们不要它,而是说它不是第一位,第一位的是养神,第二位才是养形,所以这一点是应该要清楚的。

 

  我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回答清楚了,你看看有什么问题。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