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蛇、蛇毒与解毒血清
目前世界上已知毒蛇约500余种,分布在我国的毒蛇已知有49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经常造成蛇伤的毒蛇主要有10种。它们是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蝰蛇、蝮蛇、五步蛇、竹叶青、烙铁头等。毒蛇均分属蝰科(60种)、响尾蛇科(蝮科,125种)、眼镜蛇科(186种)、海蛇科(52种)、游蛇科(100多种)。
全球每年有500万人被蛇咬伤,多达250万例为毒蛇咬伤,其中至少有10万人死亡,每年导致截肢和其他永久性残疾的人是这一数字的大约3倍之多。
被蝮蛇咬伤左手腕的病人
毒蛇咬伤可造成以下病症:对呼吸可能带来障碍的麻痹、可导致致命性出血的败血症、不可逆性肾功能衰竭和可造成永久性残疾并可能导致截肢的严重的组织损伤。
★第一名:中文名:舟山眼镜蛇 拉丁文名: Naja atra
舟山眼镜蛇
【描述】:全长1000~20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黑褐色或暗褐色,没有或具有若干白色或黄白色窄横纹,在幼体较为明显。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腹面污白色,颈腹具灰黑色宽横斑及其前方的两个黑点。头呈椭圆形,与颈区分不十分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没有颊鳞;上唇鳞7枚,第三枚最大,它前切鼻鳞后入眶。第四、五两枚下唇鳞之间嵌有一枚小鳞。背鳞平滑,中段21(19)行;腹鳞162~182,肛鳞完整或二分,尾下鳞38~53对。
【分布】:我国特有种。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西至广西东北部、贵州、重庆东南部,包括台湾、海南及香港。
【毒性类型】: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
★第二名:中文名: 圆斑蝰 拉丁文名: Vipera russellii
圆斑蝰
【描述】: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栖息于丘陵地带 多见于稻田 在通风凉爽或阴暗处... 食鼠类的小型哺乳动物 卵胎生30--40 最高的记录为63仔..
【分布】:分布于福建 广东 广西等...
【毒性类型】: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
★第三名:中文名: 原矛头蝮 拉丁文名: 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
原矛头蝮
【描述】:头长呈三角形,头长约为其宽的1.5倍.颈细 头背布有很多细鳞片 吻较窄,两鼻间鳞较小,隔有数片更小的鳞片 左右两眼上鳞之间一横排上有小鳞14--16片,鼻鳞与颊窝鳞前缘之间有1--数片小鳞,体长1米左右 体背颜色棕褐 在背部中线两侧有并列的暗褐色斑纹 左右相连成链状,腹部灰褐色,有多数斑点。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尾具有缠绕性,夜行性,食蛙、蜥蜴、鼠、鸟
【分布】:主要分布省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台湾
【毒性类型】: 出血性
★第四名:中文名: 银环蛇 拉丁文名: Bungarus multicinctus
银环蛇
【描述】:全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头背黑褐,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背脊不隆起,尾末端较尖。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03~231;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枚。本种有2亚种:指名亚种B. m. multicinctus Blyth 腹鳞203~218,背面白色横纹30~50个;云南亚种B. m. wanghaotingi 腹鳞213~231,背面白色横纹20~31个。
【分布】:指名亚种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台湾、海南与香港。云南亚种仅见于我国云南省西南部。国外分布于缅甸、老挝及越南北部
【毒性类型】: 神经性
★第五名:中文名: 金环蛇 拉丁文名: Bungarus fasciatus
金环蛇
【描述】:全长12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通身黑色,具较宽的金黄色环纹,体尾共有19~27+3~5环,黑黄二色宽度约相等。头背黑褐色,枕部有浅色倒" V"形斑。背脊隆起呈脊,故躯干横切面略呈三角形,尾末端圆钝。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头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上唇鳞7,2-2-3式。背鳞平滑,通身15行,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腹鳞214~230,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枚。
【分布】:我国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及云南南部,在东部向北可达江西南昌。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毒性类型】: 神经性
★第六名:中文名: 尖吻蝮(五步蛇) 拉丁文名: Deinagkistrodon acutus
尖吻蝮(五步蛇)
【描述】:头大,呈三角形,吻端有由吻鳞与鼻鳞形成的一短而上翘的突起。头背黑褐色,有对称大鳞片,具颊窝。体背深棕色及棕褐色,背面正中有一行15-21+2-6个方形大斑块。腹面白色,有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块。体形粗短,最长的雄性1335+206 mm,雌性1238+165 mm。背鳞21(23)-21(23)-17(19)行,最外1~3行仅有极细的弱棱,其余均具有结节的强棱,体表粗糙;腹鳞雄性152~169,雌性162~171。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51~61,雌性48~63,大多为双行。尾尖一枚鳞片侧扁而尖长,俗称"佛指甲"。
【分布】: 在我国分布范围大致在东经104°以东,北纬25°到31°之间。已知的分布地区有安徽(南部)、重庆、江西、浙江、福建(北部)、湖南、湖北、广西(北部)、贵州、广东(北部)及台湾省。国外只见于越南北部
【毒性类型】: 出血性
★第七名:中文名:灰蓝扁尾海蛇 拉丁文名: Hydrophis cyanocinctus
灰蓝扁尾海蛇
【描述】:体型细长,体长可达200厘米,体重0.5--1.5公斤.身体前部为圆形,后部至尾部逐渐变成侧扁.体背部青灰色,从头至尾有51--68个青灰黑色的宽横纹环绕蛇体.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分布】: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于印度半岛沿海等地。
【毒性类型】: 神经性
★第八名:中文名: 眼镜王蛇 拉丁文名: Ophiophagus hannah
眼镜王蛇
【描述】:具前沟牙的毒蛇。外形一般与眼镜蛇相似,区别是眼镜王蛇①体形较大,常长达3~4 m,最大长度纪录几达6 m;②头背除典型的9枚大鳞外,顶鳞之后尚有一对大的枕鳞;③颈部扩展时,扩展部位较窄而长,且无眼镜蛇的特有斑纹;④背鳞中段15行,尾下鳞部分成单。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横斑;腹面黄白色。颈部腹面橙黄色。幼蛇黑色,具34~45个黄白色环玟。
【分布】: 在我国一般分布于北纬25度左右及其以南地区,包括福建、贵州、广东、海南、广西,向北可达浙江南部、四川米易及西藏墨脱。国外分布于南亚及东南亚
【毒性类型】: 出血性混合神经性
★第九名:中文名: 白眉蝮 拉丁文名: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白眉蝮
【描述】:全长1米,重达1.5公斤.头比较大,与颈区分明显,吻短宽圆.头背的小鳞起棱,鼻孔大,位于吻部上端.体背呈棕灰色,具有3纵行大圆斑,每一圆斑的中央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为黑色,最外侧有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腹部为灰白色,散有大的深棕色斑
【分布】: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国外分布于朝鲜半岛。
【毒性类型】: 出血性
★第十名:中文名: 白唇竹叶青 拉丁文名: Trimeresurus albolabris
白唇竹叶青
【描述】:体长60--75厘米,尾长14--18厘米,体重约60克.头呈三角形,其顶部为青绿色,瞳孔垂直,呈红色,颈部明显,体背为草绿色,有时有黑斑纹,且两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最外侧的背鳞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连接起开形成一条白色纵线,有的在白色纵线之下伴有一条红色纵线.有的有双条白线,再加红线.亦有少数个体为全绿色.腹面为淡黄绿色,各腹鳞的后缘为淡白色,尾端呈焦红色 。
【分布】:本种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以及华南地区。
【毒性类型】: 出血性
- [本站]大白天大马路摔了大跟头11-14
- [本站]说说口臭那点事11-07
- [本站]这篇拔罐文章竟夺本号阅读之...10-31
- [本站]说说甲状腺结节这点事10-24
- [本站]说说运动和气血这件事10-17
- [本站]国庆余姚三日五客经络调理感...10-10
- [本站]非万不得已不要做刺络拔罐09-26
- [本站]急性腰扭伤十日康复记09-19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
- [事件]北方饮食帮助降尿酸11-23
- [事件]缺觉带来的“内伤”更多11-23
- [事件]儿时招人疼长大更幸福11-22
- [事件]三岁前别吃糖11-22
- [事件]唐筛、无创、羊穿啥区别11-22
- [事件]娃说狠话未必是攻击11-21
- [事件]气虚 身体能量就少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