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

精读黄帝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2-12-31 09:45
【分页导航】


  【原文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

  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

  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

  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

  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

  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徽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点评】本段重点解读了人体受寒后,寒邪侵扰各个经络的顺序,能主病愈的层级。


  ①今夫热病者:

  今,现在;

  夫,语气词;

  者,指发热这类的疾病;

 

  ②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以,在(下同)

 

  ③巨阳者,诸阳之属也:

  巨阳,足巨阳脉,早期经脉异名。即足太阳膀胱经。

  诸阳之属也,指足太阳膀胱经统管足阳明、足少阳之经。


  ④人之伤于寒也,于,被。


  ⑤其两感于寒而病者:两感,是指人体的阳经和阴经同时被寒邪所伤。

 

  ⑥故头项痛,腰脊强

  头项痛,指头和脖子僵硬、痛。

  腰脊强,指后背僵硬强直。因为膀胱经主要分布于人体的后背,所以,当膀胱经受寒之时,人体的后背就会感觉痛。


  ⑦头痛少愈,少愈,疾病稍愈(下同)。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外感发热的疾病,都属于伤寒一类,其中有的痊愈,有的死亡,死亡的往往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呢?我不知如何解释,想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为六经之长,统摄阳分,故诸阳皆隶属于太阳。太阳的经脉连于风府,与督脉、阳维相会,循行于巅背之表,所以太阳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人被寒邪所伤以后,就要发热,发热虽重,一般不会死亡;如果阴阳二经表里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难免于死亡了。


  黄帝说:我想知道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病一日,为太阳经感受寒邪,足太阳经脉从头下颈,侠脊抵腰中,所以头颈痛,腰脊强直不舒。(膀胱经循行图:http://www.byb.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G

  二日阳明经受病,阳明主肌肉,足阳明经脉挟鼻络于目,下行入腹,所以身热目痛而鼻干,不能安卧。(胃经循行图:http://www.byb.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C

  三日少阳经受病,少阳主骨,足少阳经脉,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胸肋痛而耳聋(胆经绕耳,胆经循行图:http://www.byb.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K)。

  若三阳经络皆受病,尚未入里入阴的,都可以发汗而愈。

  四日太阴经受病,足太阴经脉散布于胃中,上络于咽,所以腹中胀满而咽干。(脾经循行路线图:http://www.byb.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D

  五日少阴经受病,足少阴经脉贯肾,络肺,上系舌本,所以口燥舌干而渴。(肾经循行图线图:http://www.byb.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H

  六日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阴器而络于肝,所以烦闷而阴囊收缩。(肝经循行路线图:http://www.byb.cn/zhenjiuxueweiflash.aspx?guijing=L

  如果三阴三阳经脉和五脏六腑均受病,以致营卫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通,人就要死亡了。


  如果病不是阴阳表里两感于寒邪的,则第七日太阳病衰,头痛稍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稍退;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将逐渐能听到声音;十日太阴病衰,腹满已消,恢复正常,而欲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口不渴,不胀满,舌不干,能打喷嚏;十二日厥阴病衰,阴囊松弛,渐从少腹下垂。至此,大邪之气已去,病也逐渐痊愈。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