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

精读黄帝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2-12-31 09:45
【分页导航】


  【原文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如何?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点评】此段重点解读为什么热退之后,会有遗病的原因,以及如果去遗。同时指出阴阳两经同时受寒的后果。

  ①病日衰已矣

  日衰,日渐衰退;

  已矣,病愈。


  ②时有所遗者,遗,是指残余的邪毒。通常,我们受寒感冒之后,会发烧,烧退之后,往往会转为咳嗽、痰盛,这是都是遗者。


  ③因其谷气相薄:实为“因其谷气相抟([tuán],集聚之意)”,疑“其”字前脱一“与”字,句意为“已衰而未竭的热邪与饮食的水谷阳气相聚合,(因得到水谷之气的支持),故粘滞而难以彻底清除。


  ④病温:即温病,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又称温热病,属广义伤寒范畴。以发热、热象偏盛(舌象、脉象、便溺等热的征象)、易化燥伤阴为临床主要表现。温病包括范围很广,一般外感疾病中除风寒性质以外的急性热病,都属于温病的范围。例如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温毒等。温病属常见病,其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大多起病急骤、传变较快,且多数具有程度不等的传染性、流行性。温病的治疗,应以清热存阴为基本原则。


  ⑤病暑:指暑病,指邪伏于内,至夏而发的多种热病。《注解伤寒论》卷二:“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


  【整段翻译


  黄帝说:怎么治疗呢?


  岐伯说:治疗时,应根据病在何脏和经,分别予以施治,病将日渐衰退而愈。对这类病的治疗原则,一般病未满三日,而邪犹在表的,可发汗而愈;病已满三日,邪已入里的,可以泻下而愈。


  黄帝说:热病已经痊愈,常有余邪不尽,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凡是余邪不尽的,都是因为在发热较重的时候强进饮食,所以有余热遗留。像这样的病,都是热势虽然已经衰退,但尚有余热蕴藏于内,如勉强病人进食,则必因饮食不化而生热,与残存的余热相薄,则两热相合,又重新发热,所以有余热不尽的情况出现。


  黄帝说:好。怎样治疗余热不尽呢?


  岐伯说:应诊察病的虚实,或补或泻,予以适当的治疗,可使其病痊愈。


  黄帝说:发热的病人在护理上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当病人热势稍衰的时候,吃了肉食,病即复发;如果饮食过多,则出现余热不尽,这都是热病所应当禁忌的。


  黄帝说:表里同伤于寒邪的两感证,其脉和症状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阴阳两表里同时感受寒邪的两感证,第一日为太阳与少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太阳的头痛,又有少阴的口干和烦闷;

  二日为阳明与太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阳明的身热谵言妄语,又有太阳的腹满不欲食;

  三日为少阳与厥阴两经同时受病,其症状既有少阳之耳聋,又有厥阴的阴囊收缩和四肢发冷。

  如果病情发张展至水浆不入,神昏不认识人的程度,到第六天便死亡了。


  黄帝说:病发展至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象这样的病,要三天以后死亡,是什么道理呢?


  岐伯说:阳明为十二经之长,此经脉的气血最盛,所以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的气血已经竭尽,所以就要死亡。大凡伤于寒邪而成为温热病的,病发于夏至日以前的就称之为温病,病发于夏至日以后的就称之为暑病。暑病汗出,可使暑热从汗散泄,所以暑病汗出,不要制止。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