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书评>> 精读黄帝内经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精读黄帝内经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byb.cn
[书评] 作者 :XJ 日期:2013-7-8 10:00
【分页导航】

 

原文

 

少阴之阴,名曰枢儒,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少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其入经也,从阳部注于经;其出者,从阴内注于骨。

 

心主之阴,名曰害肩,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心主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太阴之阴,名曰关蛰,上下同法,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太阴之络也。络盛则入客于经。

 

凡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是故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留而不去,传入于经;留而不去,传入于府,廪于肠胃。邪之始入于皮也,溯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其入客于经也,则感虚乃陷下;其留于筋骨之间,寒多则筋挛骨痛,热多则筋驰骨消,肉烁囷破,毛直而败。

 

帝曰:夫子言皮之十二部,其生病皆何如?

 

岐伯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也。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

 

帝曰:善。


点评】解读三阴经的皮部。


名曰枢儒枢儒,生理学名词。指少阴经脉络具有柔顺转枢之机的作用。《素问·皮部论》:"少阴之阴,名曰枢儒。”王冰注:"儒,顺也。守要而顺阴阳开合之用也。”张景岳注:"儒,《说文》柔也,王氏曰顺也。少阴为三阴开阖之枢,而阴气柔顺,故名曰枢儒。”

 

名曰害肩,害肩,厥阴是三阴之"阖”,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即太阴少阴病发展到尽头即成厥阴病,是六经病证传变的最后阶段。其所属的皮部称"害肩”,肩是经受的意思。

 

名曰关蛰,关蛰,太阴是三阴之"关”,亦为病邪出入门户,寒邪直中,太阴先伤,病从口入,直侵太阴。太阴脾土,喜温恶湿。邪犯太阴,则邪多从寒湿而化。其所属的皮部称"关蛰”,蛰即阴盛阳伏的意思。《伤寒论》说:"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这些都是太阴病里虚寒证的主要特征,治疗以温中祛寒,健脾燥湿为主。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六经皮部与关、阖、枢表
 
  关、阖、枢的意义及主要内容古代医家用关、阖、枢比喻三阳、三阴的气机变化,解释六经皮部的正常功能。三阳有如外门,三阴有如内门,各有关、阖、枢的区分。
 
  阴阳的起始都称为"关”;阳之盛或阴之衰都称为"阖”;阴阳的转换都称为"枢”。
 
  三阳: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阴:太阴为关,少阴为枢,厥阴为阖
 
  门关,主禁者也。
 
  门枢,主转动者也。

  门阖,谓是门扉,主关闭也。
 
  膀胱足太阳脉:主禁津液及于毛孔,故为关也。
 
  脾藏足太阴脉:主禁水谷之气,输纳于中不失,故为关也。
 
  胃足阳明脉:令真气止息,复无留滞,故为阖也。
 
  肝藏足厥阴脉:主守神气,出入通寒悲乐,故为阖也。
  
  胆足少阳脉:主筋,纲维诸骨,令其转动,故为枢也。
 
  肾藏足少阴脉:主行津液,通诸经脉,故为枢也。

 

整段翻译

 

少阴经的阴,名叫"枢儒”,手、足少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脉,都是属于少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邪气传入于经,是先从属阳的络脉注入于经,然后从属阴的经脉出而向内注入于骨部。

 

厥阴经的阴络,名叫"害肩”,手、足厥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于厥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经脉。

 

太阴经的阴,名叫"关蛰”,手,足太阴经的诊法是一样的,诊察它上下分属部位所浮现的络,都是属太阴的络。络脉的邪气盛,就会向内传入于本经。

 

以上所述这十二经之络脉的各个分部,也就是分属于皮肤的各个分部。因此,百病的发生,必先从皮毛开始,病邪中于皮毛,则腠理开,腠理开则病邪侵入络脉;留而不去,就向内传入于经脉;若再留而不去,就传入于腑,聚积于肠胃。病邪开始侵犯皮毛时,使人恶寒而毫毛直起,腠理开泄;病邪侵入络脉,则络脉盛满,其色变异常;病邪侵入经脉,是由于经气虚而病邪乃得陷入;病邪留连于筋骨之间,若寒邪盛时则筋挛急骨节疼痛,热邪盛时则筋弛缓,故软无力,皮肉败坏,毛发枯槁。

 

黄帝说,您说的皮之十二部,发生的病都是怎样呢?

 

岐伯说:皮肤是络脉分属的部位。邪气侵入于皮肤则腠理开泄,腠理开泄则病邪侵入于络脉;络脉的邪气盛,则内注于经脉;经脉的邪气满盛则入舍于腑脏。所以说皮肤有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若见到病变而不预生治疗,泄气将内传于腑脏而生大病。

 

黄帝说:好。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