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告别》给我们哪些启示
【byb.cn XJ】春节假期,我看了一本书《最好的告别》,此时,离91岁老母去世一月有余。在这样的境遇下读此书,感慨良多。如果早能读到此书,也许我不会有太多的遗憾!
那这究竟是怎样的一本书呢?什么人需要认真阅读它?它给我们有哪些启示?今天就和大家聊一下这个严肃的话题。
一、有关生命死亡的书
每个人都会面临死亡,但大都忌讳,且不愿意面对这个时刻,不只是病人本身,也包括他的亲友。
春节前,那篇火爆朋友圈的《流感下的北京中年》,作者的岳父,在被插管上人工肺之前,甚至都没有来得及与亲友作告别,岳父、作者、亲友,都不清楚他们所做的这个插管的举动,竟然会是这样的结果。是啊,又有谁会想到流感会死人呢?
确实,流感死人的概率很小,但身患绝症,或者步入老年多脏器衰竭时,面临死亡的概率却要大的多的多。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个我们大家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呢?
本书的作者为,阿图·葛文德(Atul Gawande)印度裔美国人。是奥巴马执政时期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影响奥巴马医改政策的关键人物、受到金融大鳄查理•芒格大力褒奖的医学工作者、《时代周刊》2010年全球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榜单中唯一的医生。
《最好的告别》(原名为Being Mortal: Medicine and What Matters in the End)2015年7月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每个人都想健康长寿,但其实长寿也并非没有代价。当一个人的机体不断地老化,很不情愿地面临着生活无法自理时,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养老,这是一种两难抉择!
面对绝症,我们是考虑尽可能延长病人的生命,还是考虑他的身心舒适度而平静面对死亡。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要不要插管?是在医院中度过,还是在家中辞世,这些问题,有没有人真正思考过呢?
医生也是人,医生也会面临死亡。作者的父亲本身也是一位外科医生,尽管如此,也无法逃脱衰老和绝症的威胁。作者是如何与他父亲一起讨论度过这生命的最后时光的?
为了网友们更好地阅读此书,我把本书的目录摘抄于此,并用红字标记出我的批注。全书分为八章+自序和尾声两个部分)。
赞誉
总序 了不起的葛文德
自序 一介凡夫——医生也许都想错了
(医学院中,很少有专门研究姑息医学的专业。毕竟,与其他专业的成就感相比,临终关怀,或者姑息医学,结果却只有一个,就是病人的死亡。最多也就是,好死,还是惨死,但这刚好是本书探讨的话题。)
在医学院读书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不包括死亡。第一个学期,我得到—具皮革似的干尸用于解剖,但那仅仅是了解人体解剖学的一个途径而已。对于衰老、衰弱和濒死,我仍旧一无所知,教科书也几乎只字不提。这个过程如何演变、人们如何体验生命的终点、对周围人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好像都无关宏旨。
第1章 独立——活到100岁的代价
(每个人退休的那一段时光,可能是人生旅程中最美好的日子。不用工作了,时间超宽裕,还有人给养老金。此时身体还算健康,也可以到处旅游,但这个日子或长或短,但都终会有一天,走到生活无法自理时。)
过去,能够活到老年的人并不多见,但是今天,科技、医疗的进步让高龄不再具有稀缺价值。然而,不管我们的寿命如何延续,“老”就像日落一样无可避免。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能再维持时,我们该怎么办?独立、自尊的生活是否将一去不复返?
田园牧歌式的老年生活
活得久了,问题来了
当独立自助的生活不再
第2章 崩溃——接受变老这件事
(本章节用了很多的例子来说明变老这个转变。这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个不愿意面对的局面。)
生命衰亡的过程像一条长长缓缓的曲线,主流的医生会避开已过生命之巅的老年人,因为他们没有对付“老废物”的设施。在长生不老的幻觉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老年病学医生要求我们承认自己会衰老,这个举动很不讨巧。
人如何衰老以及为什么会老
连医生都避之不及的老年病
脚才是老年人真正的危险
承认“年纪大了”才能活得自然
老年病学家的晚年生活
第3章 依赖——我们为老做好准备了吗
(是居家养老,还是去养老院,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救济院”时的无奈选择。毕竟,家人要工作,无法全身心的照顾,而独立居住,家人同样也不放心)
老年是一系列连续不断的丧失,这些人处于生命旅程的最后阶段。疗养院的创办从来不是为了帮助人们面对高龄的依赖问题,而是为了给医院腾床位。几乎没有一所疗养院的工作人员会跟你一起坐下来,努力理解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对你到底意味着什么,更不用说帮你建立一个家、一个使得真正的生活变得可能的地方。
衰老是一系列的丧失
离开生活几十年的家
“关”在救济院的“犯人们”
应运而生的疗养院
老了但对生活的要求不能仅仅是安全
第4章 帮助——适应从家到老人院生活的转变
(养老院,看似很美好,但很多老年人都不适应。因为养老院,更多的不是考虑居住者的身心舒适度和自由度,而是安全。所以,进住养老院的人,往往感觉不自由,似乎与住进监狱没有多大的区别。这种从家到养老院之间的适应度,时间或长或短,对每个来说都是不同的。)
我们想象不出,在我们衰老、脆弱,无人帮助就无法生活的情况下,还能有什么更好的选择。一所小小的房子,小小的厨房和卫生间,可以自己锁上的房门,没人要我们按时起床,穿衣,吃药……走出家门,来到另一种住脚,我们能奢望什么。
什么时候可以考虑去老人院看一看
老人的渴求:一扇能上锁的门
有没有一个真正像家的“老年之家”
如何平衡善意的保护和自立的尊严
第5章 更好的生活——抗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
(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这三大感受,是老人们最不愿意入住养老院的原因所在。而本章讲述的一种新型的养老院,他们引进了很多的小动物,还有菜园子和植物,让老人们感觉有了精神寄托。养老院的死亡率也随之降低了)
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是疗养院的三大瘟疫,一位曾经的差生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长尾小鹦鹉、一片菜园和一个花园,向这三大瘟疫发起了猛攻。他成功了,疗养院的死亡率降低了15%。医学专业人士专注于修复健康,而不是心灵的滋养。但我们不要忘了,晚年生活的伊甸园里不能只有安全和保护,有价值的生活也是我们需要的。
绝望疗养院里的疯狂计划
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鸟发起的革命
修复健康,也需滋养心灵
生活中最好的事,就是能自己上厕所
战胜老年生活的无聊与无助
第6章 放手——什么时候努力医治,什么时候放弃治疗
(是采用以延长病人生命的传统医疗,还是采用姑息医疗,我们到底付钱让医生做什么?病人和家属,都会显得很无奈和无助)
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在生命临近终点的时刻,我们和医生谈些什么呢?难道医生的职责不是让病人尽量多活,哪怕多一分钟、一秒钟也好?我们到底付钱让医生做什么?
大限来临该做什么
善终护理不是无所作为
100种治疗方法不一定能有一种有用
尽全力救治也许不是最正确的做法
临终讨论专家的话术
从医疗到照顾,从绝望到解脱
第7章 艰难的谈话——为迎接生命的终点谋求共识
(当病人确诊为绝症时,我们是否该告诉他事实的真相呢?医生应该怎样面对病人和家属呢?)
我们来到了岔道口,我曾经目睹几十位病人经过同样的岔道口。父亲会逐渐全身瘫痪,严重的危机逼在眼前,艰难的谈话总要开始。如果瘫痪,他最担心什么?如果情况恶化,他有什么目标?他愿意做哪些取舍?这是我一生中问过的最艰难的问题。但是谈话之后,我们觉得如释重负,思路也清晰起来。
选择可以信任的医生
三种医患关系:家长型、资讯型、解释型
理解个人生命的有限性
少做一点也是一种帮助
艰难的谈话如何开始
第8章 勇气——最好的告别
(如何与自己的医生父亲做最后的告别?)
父亲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体验到的痛苦并不完全是身体上的。有时候他“浮出水面”,在意识最清楚的时候,听见我们的声音,他会露出微笑。然后他“完全上岸”了,意识到事情还没有结束,他本来希望已经全部消失的痛苦、焦虑仍然还在。他只有睡着的时候才是平静的。勇气是面对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时体现的力量,而智慧是审慎的力量。辅助生活比辅助死亡艰难得多,但是,它的可能性也好得多。
选择比风险计算更复杂
善终不是好死而是好好活到终点
和父亲最后的对话
尾声 三杯恒河水——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
(如何祭奠死者?印度人都视恒河为圣河,但其实是一个污染最严重的河。大量死者的骨灰都被倒入恒河中,而家属却要不得不喝上三杯这种重污染的水,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尽管作者吃了抗生素,但却没有逃过寄生虫的危胁。)
无论我们能够提供什么,我们的干预,以及由此带来的风险和牺牲,只有在满足病人个人生活的更大目标时,才具有合理性。一旦我们忘记这一点,我们就会造成极其残忍的痛苦;而如果我们记着这一点,那么,我们就能带来令人赞叹的好处。我从来没有想到,我作为医生,最有意义的体验会来自于帮助他人处理医学无能为力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朋友,抑或我爱之深切的父亲,概莫能外。
致谢
译者后记
二、什么人需要读此书
①退休的人
当一个人从退休开始,也就意味着你步入老年了,因为你开始和社会脱节了。你会感觉,活在这个世界上,不再被人需要,不再会给社会创造价值,也不再被人尊重。尽管作者的父亲是一个医生,直到病的实在不行了,才放弃给病人做手术,以及其他担任的公职,但总有退休的那一天。
②多种慢性病缠身的人
有相当一部分老年人,虽然年龄不大,但却是多种慢性病缠身,每天都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来维持生命,尤其是对于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如果独自居住,随时都有可能突发疾病,甚至死亡而不被人知。就像我们以前报道过的新闻“你爸躺在地上,而你却在通讯录里”这种情况,并非是个例。
③无法照顾病人的家属
中国老龄化加速,无子化、少子化、独子化越来越普遍,居家养老虽好,但却成为一种奢望。而去养老院,对老人来说,却是两难选择。毕竟,离开自己熟悉的家,而去入住一个未知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恐惧。
④身患绝症者及家属
是选择积极的治疗,还是选择姑息疗法。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如何在这最后的时光来进行陪伴,如何安排后事,书中都有答案。
三、此书给我们哪些启示
《最好的告别》,阐述的是一部生命死亡的伦理学,它给我们两点重要的启示:一是对每一个人,二是对绝症病人和家属。
第一、对每一个人来说,失去了健康,生命将毫无意义
也许不是所有人都会面临绝症,但所有的人,都会面临衰老。当一个人生活不能自理,失聪、失明、失能不断递进时,当一个人无法帮助别人,却需要别人不断帮助时,他就会感觉生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金钱、权利、名誉,都变得如过眼烟云。所以,每个人,都要在自己脑子还清楚时,在生活还能自理时,需要认真思考一下,自己未来的老年生活应该如何度过,早做打算才是。
第二、琼瑶之殇的思考
琼瑶老公平鑫涛,患中风、老年痴呆,已经卧床好长时间了,已经不认人了。换言之,他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一具皮囊。按琼瑶的意思,就是希望给老公进行姑息疗法,让他平静的离去。但平鑫涛的子女,却希望爸爸多活一天是一天,为此,琼瑶和平鑫涛的子女之间爆了激烈的冲突,这就是著名的琼瑶之殇。
事实上,不只是琼瑶会面临这个问题,我们很多人也会面对。看过此书,想必很多人都会选择姑息疗法。一味的坚持延长病人的生命,最后落的人财两空,也许并非是病人本身的初衷。
我在阅读此书时,大部分的章节都采用的是听书的方式完成的。此书是湛庐文化出品,大家可以下载它的APP,或者购纸质书,或者电子书,或者听书。本书,是由原央视播音员郎永淳诵读的。大家都知道,郎永淳夫人曾经患有乳腺癌,所以,想必他在读此书时,声情并貌感受确实和别人不同。
遗憾的是,此书的音频章节却有缺失。第六章“放手”的内容,完全没有,变成了第四章“帮助”(94页)的重复内容。并且,你也无法下载音频,关键是也找不到客服可以解决。听书卡一个月近20元,听此书也20元,关键是音频不完全,实在有点坑爹。比腾讯、爱奇艺这些视频网站的会员待遇,性价比差太多了,所以,大家还是买纸质书慢慢阅读会更好一些。
为了更便于大家了解此书,央视《健康之路》节目,曾经在2015年的11月23日-25日,连续做了三期有关姑息疗法和临终关节的节目《最好的告别》,由协和医院老年医学科宁晓红教授主讲,每集约30分钟,大家可以好好看看~~!
点击收看宁晓红主讲的《最好的告别》视频全集
在91岁老母生命的最后半年,以她的身体素质,我最初都没有感觉到她的生命即将走向尽头。如果时间能倒流,如果我能早看到此书,也许我可能会用更好的方式来帮助老母走完这生命的最后的这一段旅程,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多多少少还是有些遗憾。我希望网友们能尽早阅读此书,这样,当有一天我们面对自己或者亲人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时,能够从容有尊严地面对,因为,这才是最好的告别!!!
- [本站]大白天大马路摔了大跟头11-14
- [本站]说说口臭那点事11-07
- [本站]这篇拔罐文章竟夺本号阅读之...10-31
- [本站]说说甲状腺结节这点事10-24
- [本站]说说运动和气血这件事10-17
- [本站]国庆余姚三日五客经络调理感...10-10
- [本站]非万不得已不要做刺络拔罐09-26
- [本站]急性腰扭伤十日康复记09-19
- [书评]徐说内经素问12异法方宜论...11-25
- [事件]狼疮并非不治之症11-25
- [事件]在外不爱说话 焦虑闹的11-25
- [事件]沉默旁观或成帮凶11-25
- [事件]没苦硬吃、没福硬享啥心态11-24
- [事件]多睡1小时性欲涨14%11-24
- [事件]脸型、体态看出性能力11-24
- [事件]有些食物不求太新鲜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