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网友>> 从曹操墓被确认到建安三名医

从曹操墓被确认到建安三名医

byb.cn
[网友] 作者 :管理员 日期:2010-1-1 09:58
【分页导航】


  由于技术的局限性,尽管中国古代历史典籍浩如烟海,而且记录也比较严谨,但对于那场大瘟疫的类型始终是一个谜。当年这场大瘟疫,当时人通称其为“伤寒”。有关史料记载,这种疾病的主要症状为:由动物(马牛羊等)作为病毒宿主传播,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发病急猛,死亡率很高;患者往往会高热致喘,气绝而死;有些患者又血斑瘀块。从这些描述来看,和今天的伤寒病显然不是一回事。


  现代意义上的伤寒病,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大家如果看过鲁迅的小说《祥林嫂》,应该会有印象。祥林嫂的老公因为吃了冷饭,染上了伤寒死去。吃冷饭之所以感染,估计是之前有苍蝇、蟑螂等昆虫光顾过这碗冷饭,因此带有伤寒杆菌。从伤寒的症状来看,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持续高热、腹痛、腹泻或便秘、白细胞减少、肝脾肿大,部分病人会出现玫瑰疹、相对缓脉等。肠出血、肠穿孔是伤寒的主要并发症。


  而东汉时期的“伤寒”可能是是指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包括霍乱、痢疾、肺炎、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也有人怀疑,当时的伤寒也可能是鼠疫或者流行性出血热。


  前面就说过当时“伤寒”的症状,就和流行性出血热非常类似。流行性出血热又称病毒性出血热,是一种由动物性虫媒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它以高热、出血(即身体有出血斑点)和休克为主要临床特征,病死率相当高,可达40%—50%。而这些特征,都与东汉末年瘟疫患者的症状很相似。


  当然,不管流行性出血热是不是元凶,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这场旷日持久的大瘟疫,极有可能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流行病学的原理,任何对宿主致死率较高的病原体,很可能是基因突然变异的产物,其中病毒因为没有细胞结构,DNA比较简单,所以特别容易变异。但是烈性病毒并不是一种成功的生物种类,因为杀死了宿主后,它自身的传播和繁衍效率也比较低。因此,根据生物进化原理,成功的病原体往往是温和的,对宿主伤害不大。


  从东汉末年烈性传染病反复出现的情况来看,不大像是同一种病因。原理前面已经说了,烈性微生物很容易杀死宿主,并且导致幸存者产生抗体,基本上流行一段时间后,这种微生物就不再可怕了。因此旷日持久的,频繁流行的瘟疫,很有可能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这才导致疫情很难解除。


  尽管在那个时代,中国人因为瘟疫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不可否认,中国古代中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表现确实很不凡。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人们还没有技术手段去找到并且分离毒株,更遑论生产疫苗了。所谓对抗瘟疫,对于当时西方医学来说,简直无从谈起。中医则不然,它虽然不能进行定量分析,但却有另外一套解决思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8种方法来判断病症的性质和发生的原因。虽然听着好像有点玄学,但实际上,这种思路成功避开了当时的技术局限,通过调动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达到了抵抗瘟疫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的治疗方法更类似广谱抗菌、抗病毒的药物。这也是为什么同样都是黑死病(鼠疫),横扫整个欧洲。但在中国,这种病却没有掀起太大的波浪,至少没有造成那么高的死亡率。


  在东汉末年对抗瘟疫的过程中,所谓的建安三名医发挥了很大作用,下面我们就说说他们的事迹和理念。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