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别有病》网站

bybcn
别有病首页>>原创>> 本站>> 为何高校师生易发精神抑郁症

为何高校师生易发精神抑郁症

byb.cn
[本站] 作者 :大道至简 日期:2008-12-12 15:00
【分页导航】


        关于高校为何频发抑郁症的问题,我们来看一篇2007年5月28日《法制晚报》的报道:


      北京高校24%学生患抑郁症 环境变化致心理落差


        高中时名列前茅,上大学后出现迷失,严重者想要自杀,心理门诊:此类大学生不在少数


  高中和大学落差“落”出心结

  专家分析:环境变化和教育不对接等导致“心病”

        市教委: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危机排查


  今天距离高考只有10天了。名校是部分家长和考生的梦想,但是,上了自己理想的大学后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却是家长和考生没有事先想到的。记者从安定医院和回龙观医院等了解到,由于高中和大学的落差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上周五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当天,首个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评估标准正式发布。今后,市教委每年将对全体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危机排查。据流行病调查资料显示,仅北京地区高校至少近24%的大学生患有抑郁症


  案例一

 

  小磊是北京某著名高校二年级在读学生。从小到大,小磊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中名列前茅,高考时,他又以十分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这所全国著名学府的热门专业。然而,如此优秀的小磊在步入大学后,却并没有众人想象中那么开心自在。事实上,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小磊就对自己所处的新环境感到不适应。


  一向积极上进的小磊开始出现厌学情绪,每天不想上课,觉得生活完全没了目标,最后甚至产生了抑郁和自闭倾向。原本以为考上名牌大学就万事OK的小磊父母,看到儿子的现状后感到心急如焚。最终,小磊的父母决定向心理医生求助,并带他来到专业的心理诊所。


  案例二

 

  小强的情况和小磊有些相仿,只是情况更为严重一些:由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已经是大学生的小强甚至有过自杀的念头。


  据了解,上高中时,由于高考压着,老师带着,家长督促着,小强学习一直非常努力。但上了大学以后,学习环境突然发生了变化。高考的压力没了,老师和父母成天的唠叨声也不见了。


  在这种情况下,小强的学习成绩也迅速下降,期末7门考试中有6门未过。小强觉得非常对不起辛苦供养自己读书的父母。最后,他终于跑到心理诊所,向医生倾诉了自己心中的重负。


  咨询数量,大学生心理问题多


  北京回龙观医院朱凤艳主任医师告诉记者,平时到医院寻求心理帮助的大学生有很多。


  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陷于“爱与不爱”和“考(研)与不考”的冲突中;考试失利所带来的挫败感;如何融入社会以及与人相处的社交障碍;亲人生病引起的焦虑不安;贫困学生因生活负担带来的精神压力;由于成绩、长相和经济条件差所引发的自卑心理等等。


  据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马泽中介绍,因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而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在少数。


  心理咨询中心平均每个月都要接到3~7例情况比较严重的病例。此外,每天还会接到2~3个这样的求助电话。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专家郑毅告诉记者,因不适应大学学习而产生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有很多,在他接诊的患者中有10%~20%属于这种情况。


  原因分析:学习环境变化导致心理落差

 

  “大学以前,都是为了高考,学生们的学习目标比较明确。但是上了大学后,一下子换了新环境,这种变化就容易导致学生的心理落差。”北京燕园博思心理咨询中心主任马泽中认为,这种心理落差的时间过长,学生就容易产生惰性,有些孩子就将精力转移到谈恋爱和打游戏上。


  北京安定医院心理专家梁月茹表示,高中学习都有老师督促,而上大学后更多需要学生自己努力。于是会有一些孩子感到不适应,出现到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突击考试的现象。这样的学习方法很容易导致考试失败。


  高中和大学教育不对接

 

  马泽中认为,高中都是为了学生能考上大学,考上名牌大学。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学生会发现与高中不同,每所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这时候,学生就会随学校校风出现不同问题,有些学生能够适应这种变化,有些则不能。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就容易产生自卑感,这种感觉就像茧子一样,在身上越缚越深,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变异。


  “高校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也暴露出学校、家庭以考分论成败的教育方式的弊端。”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专家朱凤艳表示,学生应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一切为高考让路的价值观下,许多高中取消了德育甚至体育课,这也是学生上了大学后心理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家庭环境影响性格养成

 

  “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许多出现问题的孩子都有其深层次的原因。”马泽中说,成长环境关系到孩子今后具备哪些竞争力,有着什么样的性格等。大学时出现问题的学生,有不少来自单亲家庭,或是以前在高中时就养成了极端性格。


  本人不重视“心病”

 

  由于全社会对心理问题认识上的不足和大众对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导致许多大学生不了解什么是心理疾病,即使患上心理疾病也不自知。还有人明知道自己有了心理问题,却不敢正当就医。


  “感冒和发烧可能是脑炎等疾病的前兆;失眠和沮丧也可能是某些严重心理问题的前兆。因此应该引起足够重视。”郑大夫说道。


  郑大夫表示,造成目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多发的原因之一就是本人对心理疾病认识不足和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目前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让大学生了解心理疾病及树立正确的就诊意识。


  官方声音:定期排查心理危机

 

  上周五,市教育工委、市教委公布了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建设和评估标准。


  标准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硬件、软件建设等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包括:每年对全体学生至少进行一次心理危机排查;建立在校生心理档案。要求北京所有高校五年内都要通过评估。


  有关专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出台“高校心理咨询人员”资格标准,对大学生心理咨询人员进行资格认证。


  超七成高校开心理课

 

  标准还要求开设心理素质普及类课程,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选修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不低于1个学分。


  记者了解到,目前,北京已有七成以上的高校专门开设了心理素质教育课。中国人民大学的心理健康大课堂吸引很多学生,北航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训练,首师组织大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训练等等。


  建立心理危机案例库

 

  目前,市教委已成立心理素质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帮助高校应对和处理心理危机事件。各高校在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指导下,建立心理危机案例库。



 
在百度上随便一搜索,大学生抑郁症的满眼皆是


  治病需寻根

 

  很多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毕业,都是在家长和老师的“提线操作”下,完成各种规定动作。进入大学后,突然之间这些“提线”都没了,难免会手足无措。


  而从农村特别是那些从偏远地区来的孩子,走进大学校园的感觉,恐怕比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感觉强不到哪儿去(客观事实如此,不带任何地域偏见)。


  刘姥姥在看了大观园一眼后就走了,心里留下的阴影毕竟不多。而这些偏远地区来的孩子却要和“宝、钗、黛”等一起生活,看着眼前,想着故乡,这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当然,他们不知道“宝、钗、黛”少了“提线”,突然获得解放一时间也很脆弱。


  病,在大学发作,但病根却恐怕是早在孩子出生时就已经落下了。尽管通过心理干预可以避免一些有心理疾患的大学生“误入歧途”,但却无法彻底解决这一群体普遍存在的问题。


搜索